它是一个神器的咒语,能给你的孩子带来很大的快乐,还能改善亲子关系。
我问凯雯今天的大专属时光想干啥?她说去吃蛋糕,然后我们手牵手去大街上走走吧。我能感受到的是:用这个时间心无杂念地只陪她,做什么她都是开心的。
我们去步行街逛了一圈,买了她上次看上的刷牙杯(她小小年纪自控力很强,说新年的时候再买,果然做到了)。然后我们商量着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吃点她想吃的东西。就这样,三个小时一晃而过。
回家的路上,小家伙冲我大声说:“妈妈,今天我超开心”!
有句老话,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宁当小狗子,不当头首子”。意思是说:在家排行老大的孩子待遇不如家里的小狗狗。这话放到现在说多少有些夸张,但还是能说出大多数老大的一些委屈吧。身为家里老二的我压根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甚至小时候还经常抱怨姐姐啥都是新的。
也就是有幸当了两个孩子的妈,才有机会深刻地感受到老人说那句话的无奈和老人们儿时因为有了弟弟妹妹后说不出的那种感觉。她们不记得小时候妈妈也特别爱她,总抱抱亲亲她。而她看到的是,现在有了妹妹,妈妈总先陪妹妹,陪自己的时间变少了。妹妹一哭,她的玩具就要被迫“先分享给妹妹”。嗯,这种感觉很不好。
为了不让这种感觉恶化,我努力想平衡。后面发现真正做到平衡、公平很难。既然两个孩子是事实,小的需要多陪伴是事实,那就让老大去慢慢适应,她是姐姐也应该潜移默化地去明白“责任”的概念。但是,老大觉得自己缺失的和“被迫分享”的怎么弥补呢?用“专属时光”全心全意陪伴,这个办法真的好用。妹妹很小的时候,我用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绘本阅读专属时光”陪伴她,现在妹妹大一点了,我用更多一点的“专属时光”让她感受到独有的快乐。这时的快乐不需要被分享,这是确定的来自妈妈对她独有的爱。
很庆幸,现在妹妹一周半了,从来没听到过凯雯说妈妈不爱她,她不爱妹妹,她不快乐之类的话,反而每天因为妹妹的存在会多生出很多幸福感。
奥地利著名精神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希望这些让你发自内心快乐的时光,能是你未来面对生活里风风雨雨力量的源泉。
写在后面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孩子在专属时光里能得到什么?
更确定父母对她的爱、有被尊重的感觉、有归属感。这些情感因素是一个孩子不正当行为背后缺失的东西;也是决定孩子未来青春期是否会叛逆的重要因素。
据悉,在2-6岁之间,孩子需要保证每天至少10分钟的特别时光。当然,是多一点会更好。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只要能抽出10分钟,就能体会到“特别时光”的神奇效果。在6-12岁之间,或许出于功课作业原因,你误以为孩子们可能不需要每天都有特别时光,但事实上,他们仍希望每周至少有半小时的“特别时光”。
设置“专属时光”如何真正意义实现呢?攻略了一下,还真有妙招:
1.公开宣布希望与每个孩子共度30——60分钟的'专属时光”,让孩子为这些“专属时光”赋予最特别的名称。
2.为孩子的“专属时光”设定计时器。关闭所有电话,确保在此期间不受呼入电话的打扰。到时间就果断下课,这样她会更珍惜专属时光。
3.告诉孩子:“今天你做主,决定如何度过我们的‘专属时光’。我明天做主。我们交换一下角色。所以,这时间,我完全听你安排。你希望做什么? ”
4.将注意力百分之百放在孩子身上,不要安排其他活动,不要受任何事情的干扰,完全听她的调遣。如果他希望玩积木,不要急不可耐地告诉他如何盖高楼。相反,要安静地观察他如何思考、玩耍和创造。
5.每次专属时光活动要有趣有意义,最后让孩子自己总结收获,并提出下次想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