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始作俑者
【拼音】
shǐ zuò yǒng zhě
【释义】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解释: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近义词】
罪魁祸首
【反义词】
无辜忠良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魏惠王,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䓨,魏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
梁惠王在实施政策出现问题时,经常找孟子来讨论。魏惠王问孟子怎样才能治好国家。
孟子说:“只要不去剥夺农民耕种的时间,粮食就吃不完;不拿过密的鱼网去捕鱼,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木材有定时,木材就用不尽。这样老百姓就感到满足了。”
孟子还说:“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袄。鸡和猪狗一类家畜不要耽误繁殖饲养的时间,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耕种,数口的家庭就不会闹饥荒。认真地办好教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老人就不再用为自己生活奔劳。这样就能得到人民的拥藏。”
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造句举例】
在这片河谷地区倾倒垃圾的始作俑者,实在可恶,如今垃圾推积如山,不知该如何处理。
事到如今,再去追究谁是始作俑者已无太大意义,当务之急是找出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