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伯牙与子期
春秋时期,琴师俞伯牙擅长弹琴,樵夫钟子期善于辨音。
一日,伯牙抚琴,弹奏了气势雄浑、好似高山耸立的曲子,子期赞叹琴声犹如巍峨险峻的泰山!伯牙又弹奏了波涛汹涌、千叠回转的曲目,子期称颂琴声仿佛浩浩荡荡的江水!伯牙惊叹子期深谙琴音内涵,体味其中意境!二者遂结金兰,约定来年再见。
无奈天意作弄,一年后,子期竟因病去世,伯牙悲恸万分,于子期墓前摔断琴弦,沉痛悼念:“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此后,伯牙终生不再抚琴。
这便是高山流水的由来,更是传唱了千年的美谈。
02 古琴台游历
早就耳闻伯牙破琴、以谢知音的故事,内心深深地被他们间的纯真友谊所触动。
如今,得以在龟山脚下、月湖之畔的古琴台缅怀一番,也算是遂了埋藏多年的心愿。
古琴台建筑紧凑、底蕴丰沛、耐人寻思。
大门门楣上“古琴台”三字,由清末民初的书法艺术家杨守敬书写,豪迈大气。
进门,迎面便是伯牙与子期相遇、相知、别离的蜡像馆,院内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故事介绍得娓娓动听。置身其间,恍若穿越时空,与先贤共聚一方。
安谧的庭院里,有清朝道光皇帝为两江总督陶澍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照壁,字体端庄,运用阴阳笔法镌刻,远看突出,近看凹陷。
拾级而上,穿过方形小门,便是碑廊。廊上题有清朝书法家宋湘以竹叶代笔,饱蘸墨水写就的《琴台题壁诗》。诗句金声玉润、笔法气贯长虹,历来备受推崇;元帅叶剑英更是慕名前往,两次登临,只为一求宋公墨宝。
汉白玉筑就的方形琴台,傲然屹立于庭院中央,占地约20平方米,此地就是伯牙抚琴处。台中央矗立着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琴台”方碑,笔力遒劲;台壁四周饰以浮雕,镂刻生动。
砖木结构的琴堂,青釉金顶,檐下红底金色的“高山流水”匾额,异常醒目,水榭长廊清幽曲折。
凭栏远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更是形象地向世人展现了这段千古佳话;锈迹斑斑、缀满链条的同心锁,真实地昭示着人们对知音的渴慕之情。
03 失落的悲哀
虽说艳阳高照,热浪躁动得人心像少男少女脸上的青春痘,受到一种挤压红肿的难耐。然步入琴台,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透凉爽。
见识了黄鹤楼的熙攘,但对古琴台的寂寥,心生几分惆怅。
或许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或许正是因为曲高和寡,才显得友谊的弥足珍贵、琴台的高贵矜持!
激烈的角逐、潜藏的欺压、浮躁的人心,哪里肯歇下急速的脚步,细细打量友谊的长存?
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幸福,还是祸患?是喜悦,还是悲哀?时间自会定论。
纵然深厚的文化涵韵得以众口称赞、代代相传,然她的发源地如同老祖母头上干枯的白发,逐渐随风飘散在浩淼的长河里。
我只唯恐这份浅显的体味,被忙忙碌碌的喧杂所掩埋。于是乎,把游历琴台时的一笑一颦、一景一物都用心熨帖着,细细回忆,慢慢梳理,用粗俗的文字作记载,但求不污了读者的眼。
人生实短,人潮浩瀚,得一知音,无不幸哉!
大好河山,千年沉淀,得以踏访,无不快哉!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记得转发支持,十分感谢!
图片来自游历时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