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奇葩说》综艺节目,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场思维上的舞蹈表演。作为它的衍生节目,《奇葩大会》第二季近期也在热播,以往第一季是在为辩论节目选人,这一季则旨在邀请形形色色的“特别人类”,与我们分享他们鲜活的人生经历和奇葩观点。
节目里的“特别人类”大概有三类,首先是大咖,比如方文山,冯唐,蒋方舟,武志红等。
这些“已知特别人类”的出场往往是用于节目卖点的营造,分享的点也大多是他们的成名经历或者个人领域,往往有些老生常谈,不过细心品味,依然能获得不少干货。
如果舞台上的分享还没有看够,别忘了台下的豪华卡司阵容:“行走的图书馆”高晓松老师,“行走的毒鸡汤”蔡康永,“行走的美男子”赵又廷,以及“人生底色是悲凉”的马东老师。他们冷不丁的一句犀利点评也许一下子就把节目的档次提升了好几个高度。
第二类就是将普通生活过得闪闪发光的平凡人,他们不像第一类人众人皆知,但他们或许有特别的职业,或者特别的坚持,更能够触动你内心最软弱的部分,给你鼓舞与感动。
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位动物殡葬师,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职业的时候,感到特别新奇。很多人甚至连宠物都没有养过,她已经在做起了动物殡葬的生意。
她的初心很简单,希望自己的爱宠死后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她希望通过用看上去温暖、平静的木质骨灰盒给小动物们提供一个静谧的休息地,也方便主人把他带回家里。即便它们已经离开人世,却依然能呆在曾经生活的地方。
然而,中国人一向对死亡讳莫如深,大部分的宠物主人也并不乐意讨论自己宠物的死亡,所以骨灰盒的推广十分艰难。好在,依然有一批不惧怕分别的人,带着自己与宠物的故事找她。她就细心的把它们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
想必这正是像她所说的那样,论及生死,愿所有人都能从容。学会告别,也是一种必修课。
最后一类,就是有着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形形色色的特殊经历的奇葩们,比如:
唯一一个被维和部队派往前线的亚洲女官员孔奥。她让我知道,战争前线不止于《红海行动》里的弥漫硝烟,难民的求存更令人动容,一个不容易活下去的环境里面,尊严会变成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在非洲大草原上与野生动物朝夕相处的摄影师青山。他让我了解到,其实野生动物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野蛮凶悍,他们重情义,他们也懂感情,可以和人类成为很好的朋友。
…… ……
很多我们平日里没可能接触到的职业,在这里都满足了我们的想象力,奇葩大会拓展了我们看世界的宽度。
啰啰嗦嗦说了很多,节目回忆起来,这世上特别的人,特别的事真的那么多,如果只是简单的满足于朝九晚五的平淡日子,未免也太过于悲哀了。
很多人都喜欢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挂在嘴边,因为它显得很有豪迈,很有气魄,然而,这句话另一面也道出了一种卑微与苍凉,宇宙浩瀚,人生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所以,在有限的人生里,尽可能多的去体验,去行走吧。
第二季的奇葩大会也渐近尾声,我也在思考,那到底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特别人类”呢?
在崇尚个体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与众不同。然而,很多自命不凡的人也只是夜郎自大,特别的经历人人都能列出一二,但并不足以支撑他们成为特别人类。如果你的经历没有在生命里刻下不可磨灭印记,那仍然不足为道,只是泯然众人矣。所谓特别人类,他一定是在经历了特别的事件后,从中萃取出了自己成长的养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有梦,坚持,才让自己得以鹤立鸡群。
节目播出过程中,有人质疑《奇葩大会》里的很多分享者太夸张,哗众取宠了,节目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娱乐产物。我想,不论是“精英荟萃”,还是“萝卜开会”,我能感受到节目编导组的良苦用心,大多数分享者都特别的真诚,特别的温暖,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去成为什么或是改变什么,他们特别的纯粹,因为有梦,牵引着他们成为优秀的人,在台上闪耀着光芒,令人欣羡,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