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理解随着小孩的成长,不断有变化,以下是自己的心路历程。
五年级之前
这期间,我觉得这都不是问题,完全没必要,因为课程不难,上课专心听讲就足够了。小朋友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我倒是非常注意他的身体锻炼,正好学校的特色是网球运动,所以他每周至少保持3次网球运动,每次有2小时。同时,他还慢悠悠地学着小提琴和国画。因为对他没有硬性要求,就当美学导入。
五年级期间
身边不断有家长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因为没有小升初的压力(学校是9年制),起初也还没太在意。
真正刺激我的是,今年中考成绩出来,学校的最高分达不到杭州市前三所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更别说和最高分去比了,及时勉强考入前三所高中,进去也是垫底的份儿。我开始不淡定了。
楼上邻居刚好今年小升初,考上了杭州市数一数二的民办初中。我向他请教经验,他说他们三年级就开始上奥数了,他老婆是全程听课的,和孩子一起做作业,小升初前夕更是上三个数学课。我顿时傻眼,真的太拼了!他说他以前也很鄙视那种提前上课的,觉得没必要,现在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正值暑假前期,这个初中已经完成了军训,老师直接告诉他们,在初一上半年会把初中三年的数学都上完。我再次震惊到!这么夸张,要不是亲耳所听,断然是不敢相信的。之后又听说很多人也是这么说的,终于敢把这个震惊消化为常识。
震惊完的行动-暑期奥数班
我终于给小朋友报了一个暑期奥数班。
报班之前有测评考试,和一个同班同学一起去考试,在学校成绩一般我们会领先一些,而考试成绩出来,我们只能上第二等级班级,同学进入第一梯队,这对小孩子是一个打击。
上了第一堂课,小朋友居然还蛮喜欢,这也是这些培训机构厉害的地方,小朋友说,“妈妈,这里讲的东西都没上过,还是蛮好玩的,而且老师不会像学校里的数学老师一样,翻来覆去讲同样的东西,很无聊。”我有点哭笑不得。
上了第二堂课,老师直接和我说,“你们之前没有上过我们的课?他反应很快,其实是可以上快班的,只是他有些知识还不知道。”
这一点我还是有些自信的,毕竟苗子还算不错的。
震惊完的行动-暑期大语文
接着听一个朋友建议,报了一个网上的大语文课程,就是把整个学期的语文背景、历史背景串讲一遍,可以当背景音听着。小孩子就非常反感,一会说这个老师这么自恋(网课的老师是北大博士,曾经在《中国成语大会》、《一站到底》等栏目拿过大奖),如此种种。本来觉得老师帮忙理一理思路也蛮好的,现在想想小朋友说的也有道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什么事情都老师代劳了也没意思。
思考
现在的课外学习辅导班,特别是数理化,分两种,一种是加深难度、拓宽思路的,对于课堂学习学有余力,为了中考在难题上拿分的,这个可以考虑;一种是提前上课,把后面的课程先上的,我其实是不建议的,但如果学校里的进度比较快,小孩子听起来比较吃力,可以提前先上。作为家长,我们如履薄冰,老师要因材施教,我们也需要仔细考虑,什么适合自己孩子,及时做好调整,而不是做一个甩手掌柜。
我之前觉得自己在一个不咋滴的初中,以绝对高分考取县城最好的高中,觉得应该还是靠自己。现在想想,这个时代与20多年前情况还是不太一样,以前只要自己想学,还是相对容易学好,现在的问题是,靠着课外辅导班,大家都学的不错,一分之差天壤之别,这让家长们都难以淡定。
我们看到图片中杭二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65分,满分是600分(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20,科学160,社会50,体育30),想想6门课总共只扣35分,平均一门课只能扣6分不到,这个难度确实还是蛮高的。而学校的好坏决定了师资和学风,这就是现实的骨感!
但我又不想孩子过早成为刷题的机器。我觉得数理化是敲门砖,文史美学是生活。
好吧,认清现实,应对措施是,鉴于目前没有小升初的压力,多读些好书,经典名著,因为他们现在的记忆力好,看了就不太会忘,等到初二初三就快去刷题吧,能够往前挤一点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