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②
韩城芝川司马迁墓。
冷雨淅沥中,我们心热无比。
面对鲁迅先生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景仰之情无以复加。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青铜铸造的塑像,通高12米,寓意《史记》之十二本记,重26吨,合52万两,寓意《史记》五十二万字。塑像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雅俗共赏,韵势兼备,气满神真。其面部清廋睿智,以徐村司马后裔的面部特征为蓝本精心雕琢,塑造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司马迁。其造型传神达意,极尽表现司马迁刚直不阿,幽而发愤,秉笔直书的伟大。
【视频:陕西韩城芝川司马迁(祠)墓】
穿过“文史圣域”牌坊,如同进入到了《史记》的门槛,恍惚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巅峰下,在内容浩瀚,博大精深的,记述中华民族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朝代更迭、兴衰成败中,看到了帝王将相、士农工商各类人物(四千余个)的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情景画面。
司马迁祠的起始点是一座两柱歇山顶砖木牌坊,坊额“汉太史司马祠”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
攀上一段台阶,来到祠堂的头道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门内悬“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匾额。
司马迁在通览群书、阅尽史事后,关于人生价值的终极论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振聋发聩。
我们沿着一块块不规整的方形石头铺就的道路,向上攀登,仿佛一路翻阅着《史记》的一册册书籍、一页页篇幅,聆听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脚步踏响了历史的回音。
司马迁墓和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龙亭塬的高岗上,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
司马迁为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征和三年(前90年)病故,葬于何地史无确载。韩城的司马迁祠并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也就是司马迁亡故后的400年,此后历代多有修缮和增建。
北面的悬崖立壁,有险峻之势。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
两面坊额“高山仰止”和“既景廼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人品。该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坊额则由韩城籍书法家强汉山在1944年题写。
长长的石铺甬道上是祠堂的二道门。二道门为单檐悬山顶,两侧有很短的八字照壁,门楣上悬“史笔昭世”白底黑字匾额。
再拾阶而上,是一座砖雕门楼式牌坊。坊额“河山之阳”源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身世的描写——“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牌坊上的砖雕对联为“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实是将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圣人的经典相提并论。
回望可见东边的黄河,影影绰绰;G5京昆高速,舒展如虹。
自然、历史、当下,三者浑然一体,共生共享天地精华。
上至一座以墙垣围合而成的山顶小城。小城大门上的“太史祠”匾额,由时任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字迹雄浑、洒脱。
小城内两进,头一进为献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数株苍松,高耸古朴地砖极简铺陈的庭院。
殿内梁枋上悬“文史祖宗”匾额,梁柱上有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其《史记》,在历史、文学方面都堪称扛鼎之作。
领队“自游自在”说:“有道是名胜古迹前题词多,但参观司马迁祠,你会发现,历代统治者与文人墨客,在祠墓前题词的却不多(除了郭沫若),倒是普通百姓题词的多,个中原因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献殿后面的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是司马迁祠现有建筑中仅有的宋代遗构。明间檐下及门楣上悬有“史圣千秋”和“君子万年”匾额。殿内正中神龛上供奉司马迁坐像,龛上有匾“穆然清风”。这些匾额,无不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赞扬。
寝殿背后即是蒙古包状的司马迁墓冢,冢上生长着几株古柏。相传,忽必烈时曾经大规模修缮司马迁祠,墓冢故有蒙古风格。冢前石碑上书“汉太史司马公墓”,题写者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
山道中段侧,有史记纪念馆。司马迁一生坎坷,成就卓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已故韩城著名画家秦惠浪先生,以厚重笔墨、生动线条、饱满激情,画出人们心中的史圣,画出“千秋太史公”不朽伟业。
还要在韩城逗留,择其精华,也不能尽兴于万一。
头脑的“行囊”里,装入世间万物的精髓,像是根本来不及细细品味……而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向前。
(文字资料来自景点介绍及百度百科)
(下篇:《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8)“世界民居之瑰宝”——党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