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幸福?可能因为对现实感到无望和无何奈何。但现实果真如我们心里所想的,如此不可救药吗?
美国最顶尖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了使我们沮丧的一种心理效应,叫“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用狗做实验,验证了这个效应: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它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种绝望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悲观和抑郁与习得性无助联系紧密,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容易变得无助抑郁,而有人却能愈战愈勇呢?调查发现,那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曾经战胜过“习得性无助心理效应”。
萧伯纳曾说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这一方面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能为力的悲丧可怜,是自己对自己说过最大的谎言。
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学会幸福,持续提升幸福感?塞利格曼第一次用科学心理学的方式,严密论证了“持续提升幸福”的方法。
塞利格曼:美国历史上最年轻便获得终身教职的人;入选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之首,以最高票数当选心理学界最高学术权威机构美国心理协会主席,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