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梅雨季节到了,这几天已经连着下了几场雨,而且还会再持续一段日子,大概要到四月末。过了五月,温暖的海洋季风就会抵达江浙一带,把梅雨天气带到上海周边地区,在那里逗留一两个月时间后,梅雨天气又会重返岭南。
岭南和江浙的梅雨季节我都有所经历,但两地的情境却大有不同。
似乎岭南的梅雨季节更明丽一些,阵阵雷雨之间并不缺乏明媚的阳光;而江浙一带一到了梅雨季节,总带着一丝忧郁的气质,空气里泛着些发霉的味道。从表面上看,因为岭南地区处于低纬度带,更靠近赤道,无论怎么下雨,炽热的天气都能够更快地把水分蒸发掉;而江浙一带,尤其是上海,本就因为靠着长江,常年湿气很重,更不用说到了多雨的季节。
然而就我个人而言,总觉得这种差别不仅仅与地域有关,而是与两地完全不同风土人情、甚至与两地的历史沉淀和文华气质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江浙文华,本来就带着忧郁的基因传承。即使是春秋时期刀光剑影的吴越争霸,也参杂着美女西施的凄美剧情;就连东晋与前秦南北对峙的那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年代里,也上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千古绝唱。
且不说在青石岸边乌篷船上煮一壶色泽沉郁的绍兴黄酒,或者坐在庭前孤独地听着凄苦风雨里梅子跌落的声音,单是你走在江南水乡的某个古镇里,听到雨水顺着房顶古朴的瓦片流下来一滴一滴砸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一种莫名的忧郁感便油然而生。
我一直在想,为何江浙的梅雨总带着些忧郁和失意的味道,映射出的又是怎样一种文华气质?
这里偏安江南一隅,水源丰沛、物产丰盈,长期以来小富即安的生活和心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华积淀——悍性不足而温和有余,观望从众而不敢为天下先,缺乏引领全局的勇气和魄力。千年传承的文华基因里多有感怀自身的雅致闲情,少有悲天悯人拯救苍生的博大情怀。历史上的东晋和南宋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明明富甲天下却难有王者气势。
我是在上海读的大学,一到梅雨季节,整个人都会跟着莫名其妙的忧郁起来。学校里的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本来就是灰色调的,在落雨的阴沉的天色里,显得更加沉寂。尤其快到黄昏的时候,路灯还没亮起来,就算亮了,昏黄的灯光里也好像带着些落寞。
黄埔江边密密匝匝的低矮的楼房,露出斑驳的墙体,屋檐下凉着湿哒哒的衣服,总也干不透,甚至能闻到发霉的味道。我印象里总也抹不去这样的一副情境:在某个周末的黄昏,一个神态苦楚的少年刚刚做完了一份家教的工作,从一条狭窄的弄堂里走出来,脚下踩着泥水,一边走一边盘算着兜里的几十块钱够不够维持接下来的日子,那几十块钱还是刚刚做家教得到的酬劳。。。
当时的我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从北国到上海一路驰骋,胸怀大志,却不想遇到了温情的江南和落寞的梅雨,她没有让我心灰意懒,但从此却让我内心深处中莫名的多了一些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