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前些天上午游历了长乐龙泉禅寺,接着乘公交去长乐的十七孔景区。十七孔以其壮观的海洋景观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这里有美丽的海景、壮观的礁石和波涛汹涌的海浪。王母礁上的妈祖庙也是一大亮点,游客可以在此拜拜祈福。
公交车下来后,就瞧见马路斜对面有一座巨大的水库堤坝,十七孔的名字,应该是说水库闸门有十七孔之多。从斑马线过马路,上了缓坡,向水库走去,数一数它的闸门有多少。从头数到尾,只有十一孔闸门,不知道为何它叫十七孔?想必应该是有历史原因的。
从十七孔水库这里,可以看见有座黄色礁岛立于海边,顶上隐约竖着塑像,八九不离十是妈祖像。在福建沿海,立塑像的大都是妈祖,和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直接关系。
天气为阴天,走向礁岛时,可以望见大海一望无际的面貌。天空铅云层积,海风劲吹,潮浪不停歇地拍打着礁石沙滩,发出单调沉闷的声响。白色海鸟盘旋于海水上空,时而俯冲,闪电般冲刺到浪谷间,眨眼间,从水里叼起一条海鱼,又疾速腾空,飞到一处礁石上,享用它的午餐了。
礁石小岛离堤坝约有两三百米,有台阶可下到小道上。堤坝上有宣传标牌,上面写着王母礁,供奉着一尊妈祖金身,至今约有六百多年。其最高处,耸立着一尊高达八米的妈祖石雕巨像,和莆田湄洲岛、台湾的妈祖石雕巨像遥遥相望。
在堤坝上可瞧见下面低矮礁石上,有游客在挖贝壳、拍照,还可瞧见黄色礁石傍有寺庙檐角墙体露出。
下了堤坝,踏上小路,明显觉得海风大了许多,直欲把人吹翻到海里似的。走到寺庙下方,底层是架空的,用几个石柱支撑着,另一端在礁石上,有小石梯可升至上面。在入口处,有位老哥在卖新鲜贝壳,另有可乐瓶大小装着,十八元一瓶。可惜我不开伙仓,不然买一瓶回去,喝上几口小老酒,嚼一口贝壳嫩肉,满满地大海味道,甭提有多美了。
从小石梯上去,到一处平台,左侧为天后宫,宫后面礁石上立着妈祖巨大石雕像,前面为观景平台。右侧为一间平房,房前有凉棚,有几张椅子,供游客小息,自然也可以眺望远方,赏水天一色。
我进入平房,一八仙桌前,一中年男子吃午饭,四下墙壁贴着历史解说,是关于王母礁的故事。这王母礁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人在此讨生活了,并在唐代大中十三年创建“新城禅院”。岛上有井,乡人称其为“王母井”,井水甘甜,足实神奇。这王母井和南宋末代皇帝的帝王母杨淑妃有关系,当年杨妃携幼帝幼王在此登陆避难,取井水补给。后来杨淑妃听闻幼帝蹈海,自己也投海自尽。当地乡人哀怜杨妃,因其曾驻跸岛上,故在岛上井边立起小庙,以此祭拜杨淑妃,并称其为“王母庙”,自然,礁岛也称“王母礁”了。后来盛行祭祀妈祖,乡人又把妈祖和其一同供奉。只是年代久远,东海风浪侵袭,王母位神早已化无,当地乡人重建小庙,取名为“天后宫”,此又是后话了。
平房里有一间小室,门楣上写着“龙仙庙”,里面供奉的是北宋的五位忠臣良将,张叔夜、李若水、王禀、徐徽言、李宝等。传说因杨淑妃携幼帝幼王避难岛上时,庙里的神灵大显神威,电闪雷鸣,吓退了追击的元军船队。后来宋端帝敕封这五人为四海都掌之神,赐以天子仪仗卤薄。
从平屋里出来,忽然间觉得心情有点沉重,立在护栏前,眺望海面,天低云垂,波涛汹涌。宋朝灭亡的崖山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1279年3月19日 (农历二月初六),兵败崖山的陆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国,南宋灭亡,距今745年。当年随同蹈海的有二十万军民,其中大半为男女老弱,大宋的锦绣繁华,如瓷器般碎裂,文章衣冠,终被膻腥沾染,从三皇五帝传承至今的古典时代于此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