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因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转入教育行妈妈,用了五年时间学习家庭教育研究青少年成长心理学,在孩子17岁的时候找到了方法,不用鸡飞狗跳,孩子自己就有学习的欲望。
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也会成长,这个过程让我和孩子都感到非常幸福。
我常常反思自己,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就能学到这些东西,那么肯定能把孩子培养的很优秀,也不会和孩互相折磨几乎到了要自杀的地步。
我希望更多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教育关系,不要被励志类教育鸡汤迷惑,不要被“爱”泛滥式家庭教育文章扰乱,从今天把我总结的一些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请有孩子的朋友们关注我,还可以在文末留言进行讨论。
月考结束了,看到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又把原因归结为习惯不好。
“就是懒,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现在出问题了吧。”
“一点好习惯都没有,把人能劳死。”
“这粗心大意的习惯啥时候才能改啊?”
“这娃学习习惯有问题,成绩就这样了。”
既然大家都说到了习惯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说道一下习惯这个该锅怎么背。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经常说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有关学习的好习惯,哪些是需要我们家长朋友们帮孩子培养的呢?
有没有人能系统的讲一下呢?这是个问题。
作为好习惯的培养人,家长首先必须知道这些习惯,然后一条一条的安排具体的任务,给出执行的方法,说清楚要达到的标准,孩子才有可能执行下去。这里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长会把最终目标当成执行标准,这就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我们每天给孩子具体的任务和方法,而不是给孩子说一句:“注意你的学习习惯,从今天必须改了。”你都没有具体的内容和方法,娃咋知道该怎么做呢?这也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习惯培养不成功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方法。
其次,这些方法必须是可行的,而不是家长的理想。孩子根本完成不了,或者完成的负担很重,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都会半途而废。
最后,要给孩子一定的决定权。没有人喜欢专制的领导者,孩子也一样。方法设定好之后要和孩子商量一下可行性,必须通过孩子的认可。孩子如果有其它的方法,如果符合目标要求也是可以的。
我观察过很多学霸,把他们身上的好习惯总结了10条,这十条都是家长朋友可以帮孩子在家里培养的,长朋友们可以从中选出三四条进行培养,养成习惯后再选取三四条进行培养。
一. 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学生要学会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小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有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挑老师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有两类学生是不挑老师的。一类是成绩非常好的学霸,这一类学生能够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不管什么样的老师教都能学好,另一类是学习特别差的学渣,这一类学生不管什么老师教都学不会,所以谁教都无所谓了。
一个好老师能让孩子热爱一个学科,这是个爱屋及乌的过程。其实我们更提倡的是学生对学科本身的热爱,这个关系应该反过来,因为热爱学科而尊重传道受业的老师。
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喜欢的老师,也会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如果把好成绩寄希望于遇到好老师,风险就像买彩票一样大,相信没有家长愿意那孩子的前途去碰运气。所以我们和孩子一起抱怨没遇到好老师是毫无意义,因为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情。那么只能自己提升适应能力。
同样培养孩子尊重老师,就是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业严谨的态度。
二. 预习的习惯
俗话说:“不打没准备的仗。”提前做准备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听课效率,也会是他将来在工作中的制胜法宝。
既然大家都明白预习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能够坚持的学生非常少呢?根据我的观察,有下面几点原因:
1,一开始就要求过高。大家都看过关于预习的文章,老师也有关于预习的要求。例如:提前熟悉第二天要讲的内容,把看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生一听好麻烦啊,家长一听好费时间啊,自然就没有动力了。其实我们刚开始不用这么多的要求,只要孩子在完成作业之后翻一下第二天的内容就可以了,知道下一节课讲什么就可以了。
2,坚持问题。开学新课本发下来,每一个孩子都会充满兴趣的把课本翻一遍,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也都能够翻一番后面的内容,时间一长,做完作业笔一仍,胜利大逃亡了。
3,能力提升循序渐进的规律。能快速阅览下一节课的内容,快速梳理出重点,次重点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的过程。先是养成做完作业翻一下下一节课的内容,这样孩子和家长都不会有特别大的负担,很容易实现和坚持下来。习惯之后,家长就开始提示孩子关注重点内容,这就是循序渐进。
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就可以轻松的完成复杂的预习过程,我可以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被关注的逻辑,调动自己的相关存储知识,形成自己新的观点,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五步合一同步进行。很多人都问我这样读文章不累吗,但我感觉很轻松,而且我读书速度从来不慢,这些东西就是一瞬间自然而然完成的。这是我二十多年训练的结果,已经是一种思维定式了。
能力达到了之后,就是看一遍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就完成复杂的预习过程,这是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好东西。
4,就事论事,少说大道理。喜欢讲大道理是大部分家长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你和孩子的关系变差,孩子自然不会按你说的办。不如直接说实际的内容,例如:
第一阶段:“你预习明天的课程没有?”改为“明天该学什么内容了?”
第二阶段:“现在要注意看重点内容。”改为“明天是不是学新公式,有没有例题?”
第三阶段:“重点画了没,记着带着问题进课堂。”改为“例题难吗?你能看懂吗?哪一步看不懂?”
三、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
佰老师发现现在教育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中小学生把学习完全和生活脱离开了。家长觉得孩子只要搞好学习就完全可以了。但是我们中小学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经常观察生活的学生明显在理解能力和思维方面高于不参与生活学生。
例如现在初二的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很多常见的物理现象想不明白。再例如,很多孩子写作文的时候空洞乏味,还有阅读题做不出来,都是缺乏对生活的的观察与思考。
四、 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是骗了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很多孩子担心问老师问题老师会不耐烦,或者批评自己没有好好学。其实老师最喜欢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观察学生掌握情况,如果你不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只能凭借经验来猜学生存在的问题,这肯定要费力的多,而且有问题也证明你在想、在学,所以所有的老师都是非常喜欢学生提问的。
那么,为什么有的时候学生提问题老师回答的时候不太高兴呢?前面说了,问问题是要证明你在想在学,有想不通的地方,如果你的问题证明你根本没想,或者根本没有学,这样的问题连问三次,老师就要发火了。
所以当孩子问问题被老师怼的时候,家长别忙着抱怨老师态度不好。先要看一下问的是什么内容?这时候家长眼前的事情就由培养提问习惯变成了修正学习习惯的问题。
例如:速度公式是什么?或者昨天刚讲过的一道题,证明的步骤记不得了。或者你问的这道题就是课本上的例题。看也不看,想都不想就去问老师,肯定是不行的。这样就会丧失自主思维的能力,老师肯定会教训你。
提问不仅仅是问老师,还可以问同学,还可以问自己?例如老师在讲一道定理,心里就要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质疑精神是最终的培养目标。
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培养孩子提问的习惯:第一步是敢问;第二步是有问题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第三步是质疑习惯。
五、 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向老师学习知识,其实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向老师学习同样重要。因为不论如何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完全明白学生的思维模式,同样一个知识点,老师是站在上层看这个知识点,而学生是站在下层看这个知识点,感觉完全不同。这有一句老师通用的名言:“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讲了这么多遍你们还不会?
”
三元二次方程做的很溜的人自然看一元一次方程没什么了,但是刚接触代数的学生就会觉得很难。所以处于同一个层次的人之间思维是最相似的,也最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提高,互相讨论切磋能促进思维层次的提升。
六、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检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目的已经变了,是为了向老师交差,为了应付家长。在这种目的之下,自然会产生各种投机取巧的心理:拖延;抄答案;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不动笔。这样的孩子都在浪费时间做无用功。
小学阶段和大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做不到以巩固所学和自查的目的来完成作业,但家长至少要保证孩子的作业是独立完成的。每一道题都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写在上面。
在小学生完成一些抄写性质的作业时,要以记忆为目标,而不是复印机。
大部分的高中学生都已经能够以检查自己所学,提高能力为目标去完成作业了。
七、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内容时,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条件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
中高考试卷的阅读量一直在增加,题目的越来常长。能不能从复杂的题目中找出题干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第一步。和预习能力一样,审题也是一种能力,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1,很多小学生阅读题目的时候是跳跃式的,很容易漏子掉字。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在读题的时候用笔一个字一个字的点着读。
2,抓关键字。例如“不是”、“错误的”、“正确的”、“相反的”、“括号里”等等,在这些关键字上面做出标记。
3,提炼题干。不论题目如何复杂,准确的在题目中找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题目要求,这就是题干,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分析使用什么方法。
4,警惕迷惑性条件。很多题目中会设定一些诱使你犯错的迷惑性条件,例如单位不统一,或者部分条件不复合公式的要求等等,这些需要特殊标注出来警戒自己。
八、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5个方面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一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一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一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一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种习题?想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九、 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知识性内容是为了对抗遗忘,加深理解;复习做题方法是为了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
根据遗忘曲线,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课后作业也可以算是对课上内容的复习巩固,缺陷是不能系统的复习课上的内容,容易遗漏。有一个非常高效的办法,在开始课后作业之前先翻看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
很多同学担心这样会耽误写作业的时间,但是通过实际观察,先复习后写作业的学生完成作业时的时间明显减短,而且很多学生在写作业的时会因为记不清翻课本,效率明显低于复习的学生。
然后在每个周末进行一次整体的复习和归纳总结,及时处理学习中的遗留问题,这样非常有助于构建整体知识架构,提升学习能力。
十.、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都不同,那么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第一次就做错的题,第二次很容易继续出错,这是思维定式在起作用。
在高强度的应试压力之下,时间和任务是永恒的矛盾,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有自己的一套高效学习方法,如果你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那么整理错题集就是一个通用的高效学习方法。
做一套卷子不如做两道有效的题目,两道题显然要比一套卷子省时间的多,能做到有效提升的题目就是错题。
一本错题集就是针对自己的一份个性化学习方案。那么我们就需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平时要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在错题改正两道三天之后重新在把错过的题做一遍,如果出现第二次错误就需要标注出来,过两三天再次重新做,并找一些同类型的题目训练一下。
本来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我还有几句话要给家长朋友们交代。因为家长朋友都特别的着急,恨不得一下能把所有的好习惯都能培养出来。请家长朋友们注意两个词: 欲速不达,拔苗助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养成好习惯就像学走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慢慢来,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