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这本书,在看的很多地方都有触动,最后在看完的时候,还忍不住也买了纸质版,准备回来之后认真研读,买回来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想把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六年级的儿子,在看的过程中有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说到的很多方法都是我在作为老师之后,自己后面慢慢摸索的,但是这里面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学习的,所以下面我梳理一下这本书中对我有触动的地方。
极简学习法的三步:精准输入,深度消化,多元输出。“先把公式、定律等这些知识点理解透彻,真真正正地搞明白,再去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应用这些知识。”感觉这个方法都是相通的,好的东西真的就是哪里都可以用。
极简学习法的第二大优势:“追求精准,不做无用功”。真正高效的学习,是要通过更短的时间,更少的投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理解的过程中,要探究知识的本质,不能只是理解皮毛,只有从根儿上理解,才能做到真的理解。而在输出环节,我们要做到举一反三,一旦你学会了某种知识,要做到能把它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麦肯锡的“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就是要把一个大的事物分解成小的事物,而小的事物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再复杂的事情,都能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事情,任何小的事情,只要从小事情着手,就会瞬间变简单。
精准输入:里面用到的倒推思维,学直接决定结果的知识,就是带着目的去读书。
制定目标:推演实现过程,制定可完成的目标。要把如何完成的具体步骤写出来,在写的过程才知道有些能做,有些不能做,所以在制定的过程中制定自己可以完成的目标。无论多么重大的项目,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可以操作的任务上,这也是倒推思维的核心所在。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曾想到,做好一件事情的精髓就是:树立目标-制定计划-把计划具体为每天可执行的任务-执行并加上及时的反馈。
“SMART法则”:是一项很著名的目标管理法则,最早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当然,其在制定学习目标上同样有效,具体包括五项原则:S:具体的(Specific),M:可衡量的(Measurable),A:可达到的(Attainable),R:有相关性的(Relevant),T:有时限的(Time-bound)。
科学执行:紧盯目标,拒绝借口。紧盯目标是倒推思维的关键所在,你必须时刻记住你的目标,你才能整整地把自己制定的目标变成现实。(1)想象最终结果,(2)从结果倒推实现过程;(3)拆成可完成的目标;(4)紧盯目标科学执行。
考试型学习:教材考纲是最佳学习资料,教材是最佳的学习资料,吃透教材的四个关键点:透,全,串,多。透:理解通透,知道为什么。全:不留疑点,颗粒归仓。串:形成体系,把知识串起来。多:不断重复,一次又一次。
追求本质:从根上学,元认知直指基石。财经作家欧盛在一篇文章中谈道:“任何复杂事物的背后,都有简洁的可以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说明的规律。这些规律,便是本质。”极简学习法,有一个核心原则。
学关键方法论,“5小时理论”比“1万小时理论”更重要。花5小时的时间,我们可以学会任何事(复杂的高精尖的技能除外),虽然不能成为专家,但是完全够用了。后来,我也一直在践行他的“5小时理论”,并学会了很多东西。
TED演讲者、“学霸”乔希·考夫曼在他的畅销书《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在这本书中,向大家传授了一种在很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新技能的方法:既不用太痛苦,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指导大家如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技能实践中,向你展示他自己如何在20小时以内(每天学习90分钟)便学会6个全新的技能——瑜伽、编程、盲打、围棋、弹琴、冲浪。我的核心方式就是6个字:学关键方法论。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有一本书叫《钝感力》,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钝感力”这个词。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成功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拥有很强的“钝感力”。他们一方面很自信,相信自己可以;但更重要的另一面,他们不在意追求自己目标的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打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死磕到底。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心大的人”,我把它称为“别人也这样法”。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产生挫败感时,你就告诉自己“我又不是什么神人,别人也这样”,这样你的心态就会瞬间变好,放过自己,原谅自己。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同样的学习效率,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天生就懂某个知识,也没有谁天生就会某一项技能,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任何知识你都能越学越明白,任何技能也是越用越熟练。
从哪里开始不重要,开始本身更重要。72小时之内必须行动,否则可能永远不会开始。
这本书有很多好的学习方法,都需要慢慢去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