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假期,今天把《小岛经济学》读完了。
欧文希夫是这个故事的原创者,他的儿子把故事进行完善演化写出来,成为一本介绍经济学科学的书籍,而且把关于经济学的各种概念通过浅显的比喻,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特别有意思。
所以我一天时间就饶有兴味地读完了,读完就免不了想写一下读后感。
时寒冰在推荐序这样写到:
《小岛经济学》中讲述的一些基本道理,帮助我们回归常识。无论是大规模经济还是小规模经济,所遵循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样的。
比如,投资建设,“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时,这种投资才有效益。反之,这些项目就是在浪费资源并会阻碍经济增长。”。
但很多人似乎只看到了投资建设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虚幻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却没有看到这种高投资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结果所带来的巨大贡献财富损耗。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岛经济学》讲述的故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倾听了这些故事,明白了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逻辑脉络,对于很多经济现象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或许正是《小岛经济学》的价值所在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彼得希夫对通货膨胀的起因的定义和对政府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的解读。
作者彼得希夫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因此,如果物价没有上涨,就没有通货膨胀。但是上涨的价格不过是通货膨胀的结果罢了。这就好比给气球充气,气球就会不断膨大一样。
作者认为通货膨胀其实就是货币供应量增加,与其相反的情况即为通货紧缩,意指货币供应收紧。从另一方面来说,价格自身其实不会膨胀或者紧缩,只会上涨或下跌。所以膨胀的不是价格,而是货币供应。所以我们流通中用的纸币印多了,可以换来的价值反而少了。
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会理智地选择停止消费,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省就省。一旦这样,需求就会降低,物价就会回落。
纵观历史,政府总是因为入不敷出而陷入困境。当这个困境达到一定程度,政府政府就必须提出应对方案而不能坐以待毙,虽然有些错误的方案可能加速政府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一个方案是政府通过提高税收增加收入,这个方案是最不受人民欢迎的,中国古代很多农民起义就是因为国家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第二个方案就是削减政府支出。这个会直接损害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减少支出往往比提高税收更困难。作者彼得希夫说: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做出无数承诺,而选民们也从来不考虑纳税人能否为这些承诺买单。
第三个方案就是政府选择拒绝还债,古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拒绝还债这是一种很low的行为,可是政府为了不得罪本国的利益,往往真的就会失信于他国,不还或者不全额偿还外债。这是一种无奈难堪的选择,分分钟引发政府的国际信任危机。
作者彼得希夫还说:
现在的美国领导人依旧推行消费计划,而且数额更加庞大,实际上正是类似的政策引起了金融危机。2002年以前,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联邦赤字(现在每年都超过1.5万亿美元),如此大规模地实行超低利率和操控信贷市场也是前所未有的。
现在的美国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它必将成为有史以来“获此殊荣”的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到目前为止,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一直是美国手中的王牌。
也就是说,哪怕基本面再差,世界各国还是会接受美元。然而,一旦失去储备货币地位,美元的下场就会和其他已经崩溃的货币一样。美国必须正视这些可能性,并在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之前,及时悬崖勒马。
这些解读也给其它国家敲响了警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