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郑宏鹏,樊登读书会隰县分会会长,每天一篇文章之065。
颐卦是第27卦,在大畜卦之后。《说文解字》上说:“颐,颔也。”“颐”和“颔”都有“页”字旁,只要跟“页”有关的字,都跟头有关,“颔”表示腮帮子。
颐卦的卦象非常形象,就像一张嘴:上面是一根阳爻,代表上嘴唇(牙齿),下面也是一根阳爻,代表下嘴唇(牙齿),中间是四根阴爻,代表嘴中间是空的。有个词叫“颐养天年”,颐卦的卦象是嘴巴,从嘴巴里吃东西就表示养人,所以是“颐养”。
颐卦上面是艮卦,代表止;下面是震卦,代表动,又止又动,非常形象。我们把嘴张开,只有下巴在动,上面(上颌)是永远不动的,不可能上下都动。所以上面是止,下面是动,动静结合、上止下动,我们的嘴巴才能发挥它吃东西的功能。吃东西就是养生,所以颐卦阐发的就是“颐养”之意,上止是颐养别人,下动是颐养自己。
怎么养自己呢?颐卦里讲到要本于德性,不可以弃德来求养。如何养别人呢?颐卦里讲到要出于公心,要养德和养物。
我们来看看卦辞: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卦,守正就吉祥,观看颐卦的形象,会明白自己谋求食物的道理,其实就是讲自养。从哪里求?从外面求,自己从外面求得口中的食物,这其实就是一种求养于人的道理,自己被别人供养,而自己是万事万物的一员,所以这个卦也是讲怎样养育万物。程颐对颐卦有个解释:“天地造化,养育万物,各得其宜者,亦正而已矣。”“天地造化”,要养育万物的话,必须各自守住自己的正道,才能求得食物。
我们再来看《彖传》的解释: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颐,贞吉,养正则吉也”:守住正道就吉祥,想养别人或者求别人来养你,都必须守住正道,那这个“正道”是什么呢?“观颐,观其所养也”:观颐卦,就是观察它所颐养的对象。“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前面讲的是“所养”,这里讲的是“自养”,“所养”是所颐养的东西,偏于客观;“自养”是讲自己,是主观的。所以颐养包括两个方面,有别人也有自己。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天地的责任是养育万物,圣人的责任是养育贤人和老百姓。这里出现了三个“养”都是养别人:第一“养”是“天地养万物”;第二个“养”是养贤人,即有才能的人;第三个“养”是养老百姓。
所以我们除了自养外还要养别人,以富裕的人为例,有的人养情人,有的人养穷人、去扶贫,从他颐养的对象就可以看出个人的德行。这个“养”有个特点是自己有能力才能去养别人,只自己有才能、有能力还不够,不能只自己养自己,更重要的是去养别人,而且养什么人也很重要,所以“颐之时大矣哉”,颐这个时位是非常伟大的。
程颐说:“夫子推颐之道,赞天地与圣人同功”,“夫子”就是孔子,孔子为什么这么推崇颐卦之道呢?“赞天地与圣人同功”,这是在称赞天地和圣人的功德,都是养别人,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人和百姓,就像大畜卦讲的战国四公子都是养别人(食客),这些食客有的有才能,有的也比较平庸,但是他都被四公子供养,这其实是表明天地和圣人一种无私的大爱。而现在有的人,偏爱养一些奉承自己的人,对于大多数的穷人都不去关爱,这就不是圣人的行为,也不符合天地之道,因为天地养育万物,富有大爱,我们要按照天地之道,“与圣人同功”。
下面我们看《象传》的解释: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象传》从形象上来分析这个卦:“山下有雷”——山雷颐,这取的是上静下动之象,上面是山是静止的,下面是雷,这时候山下面的雷还没开始动,处于一种养育的状态,当雷从大地冒起来的时候,春天就来了,万事万物就被养育了。君子要按照这个“止”的卦象谨慎言语,节制饮食,因为言语和饮食都属于动,要止住动,“祸从口出,患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同时颐养是在大畜卦(大积蓄、大财富、大丰收)之后,这时候要懂得节约粮食,才是颐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