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在重新定义知识:从《个体知识》找到AI时代的最大底牌

知识变得随手可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上周,团队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小事:我给大家推荐了两本提升软技能的书籍,没想到十分钟后,一位同事就发来了 AI 整理的读书笔记,还附带一句:“已掌握核心知识。 ”

当时我回复到:

在 AI 时代,大部分知识都可以轻松获取。阅读的重点不再是单纯地记住知识,而是花时间与作者进行一场对话,去感受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体会他的思考、疑问和想法。相比我们面临的场景,看到的知识是单薄的,而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场景却是无比丰富和具体的。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或者当你在面对类似情境时,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创造价值。

这件事触发了我的思考,不妨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知识变得随手可得,会发生什么?

可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受限于篇幅,本次我们只讨论知识价值的本身。答案显而易见,如果知识能够快速获取,可复制的客观知识价值将无限趋近于零

大模型的出现,让这个“知识触手可及”的思想实验,正在变成现实。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过去,知识长期被少数特权阶级所垄断,锁在高墙大院之内,只有极少数的宗教人士、门阀贵族才能接触。 工业革命后,才逐渐诞生了“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指的是那些通过运用知识来获取报酬的人。 在现代社会,知识一直是赖以生存、谋生的关键。

而现在,一切都将发生改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变化?

我是一个知识管理的爱好者,多年来,管理自己的知识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所以,个体和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让我非常困惑。

无意中,我在迈克尔·波兰尼的《个体知识--朝向后批评的哲学》中寻得一丝启发和安慰。借由此文分享给大家。

波兰尼的个体知识理论

先让我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迈克尔·波兰尼的基本思想,他将知识分为客观知识和个体知识。

客观知识论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实验,然后准寻严格、精准的程序,或者原则,从中获取普遍性具备精准表达形式的经验定律。19-20世纪的科学家依赖客观知识论取得大量的科学进展,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1831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65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1869年)等等。

客观知识来源于批判哲学引导的充满批判性的、纯粹的理智主义,在波兰尼看来最终客观知识具备: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可靠性。而个体知识恰恰相反,是指知识中由于渗人了个人所具有的情感、倾向、信念、直觉、天赋、文化背景等因素,充满了是“个人性、主观性、随意性、虚假性”的。

看上去客观知识让我们更好的认知世界,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生活质量,那为什么波兰尼为什么要专门研究个体知识,要为个体知识发声证明?

因为波兰尼意识到,过度的强调个体客观知识只会剩下理性知识所表述的自然定律与物质运动,它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个体的价值、意义与信仰。甚至经由客观知识营造的社会将个体知识视作为科学和知识的敌人,因为在客观知识和科学视野下,个体知识不具备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可靠性。

让我使用自己的语言来简单概括波兰尼的观点:

  • 科学知识需要理解运用离不开个人。科研在理想状态下试图彻底摆脱个人因数,而保持绝对的超然与中立。科学家在实验中获取数据时,需筛选、解读并应用这些信息。然而,这一过程并非绝对中立 —— 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科学家自身背景和预设的影响。例如基本的“花是红色的“证明,红色的这个概念只是我们在大脑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信号。与其说是证明,更准确的说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刻相信“花是红色的" 。 所以,我们表面上接触的是一个句子或者命题,其实这个句子附带着某个人的断言或者信托 ,这是一种个人行为。这同卡尔·波普尔的“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相似。
  • 知识的应用依赖个体知识和社会化知识。发明知识的人不能完全阐明这套知识。就像是骑自行车,我们可以在通过课本或者教练获取起自行车的知识,并掌握骑自行车的技能。但我们无法完整的描述是如何骑行直行车的,例如:无法感知和描述眼睛是如何看见,大脑是如何决策,肌肉是如何发力控制把手。我们拥有很多隐藏的知识,来源于我们长期的生物进化,或来源于社会文化、习俗、习惯等日用而不自知。同样我们围绕着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隐默共享的社会化生活的知识,同样再无时不刻不在发挥作用。
  • 知识的不完备性,导致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必须依赖个体参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对于复杂的问题,无论你怎么完善规则,总会出现一些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伪的“漏洞命题”。所以,当我们相信一个理论的时候,并不是基于全然的理性,包含了个体充满情感、倾向、信念、直觉、天赋和文化文化的预设。
  • 知识的探索依赖人类的激情。有一种种偏见:从事科学的研究者都是处千极度冷静、平和的心理状态中, 没有任何激情的波动。恰恰相反,求知的激情是刻在我们的本能里的,驱使我们向着真理探索。如果缺少激情,知识的探索将会无从谈起。

最后,知识的本质是一种“信托行为”。当我们选择相信某个知识的时候,明知它可能存在缺点、不完备,而且不配到适配的个体知识无法进行应用(只看过如何骑自行车知识是无法骑直行车的)。但是我们仍然愿意充满激情的相信它,这是一种信托行为。而且,任何知识都可能是错误的,任何概念都在等待着被更新。所以,当科学家宣称有一项发明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选择相信这个发明,并且愿意投入自身的荣誉为这个发明背书,并承担后果。

PS:《个体知识--朝向后批评的哲学》论述和翻译晦涩难懂、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我只能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建议感兴趣的进行阅读。

波兰尼提出个体知识理论,不是为了推翻产生客观知识的系统科研体系和科学创新原则,而是突出科学的产生、运用、创新背后的个体因数,试图重新建立个体与宏大的科学大厦之间的关系,在充满批判和纯粹理智的知识体系之上重新构建个体知识存在的意义

这与我们当先面临的困境的内核是一致的,即:客观知识愈发强大,个体的价值何在?

首先,波兰尼的个体知识理论论证了短期个体对于知识体系的不可或缺,应该能帮助大家提升对于个体价值的认知。

对于应对 AI 时代,我一直有一个模糊的直觉:个体知识是个体在 AI 时代生存的关键。 阅读完波兰尼的理论,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下面,我简单地阐述一下我对个体应对 AI 浪潮的核心思路。

做真实世界的链接者

个体知识理论揭示了客观知识与个体知识之间存在着空间,个体和群体中蕴藏的隐性知识是 AI 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的。

个体知识来源于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第一手的感知,是我们鲜活生活场景中体验到的感受和体验。而AI是从加工过之后的数据中获取信息,就像是有人用相机拍摄现实世界的相片,然后基于这个相片再进行解读。它只是真实世界的片面截取,距离真实世界的全貌还有不少差距。个体知识包含了情感、直觉、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这些是 AI 难以模拟和复制的。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我们从会从“客观知识时代”将要过度到“个体知识时代”,在“个体知识时代”我们会从新重新定义“知识工作者”:在 AI 时代,重复性的、基于客观知识的知识工作者将被 AI 取代。 将重点放在需要创造力、判断力、情感交流和人际互动的领域。例如,艺术、设计、咨询、教育、医疗等行业,都需要人类独特的智慧和情感。

比如教育,在AI时代老师职责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教师和课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是情感支持者,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教练与合作者,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可以在原本职业专业上,由冰冷的知识提供者,变成饱含温度的真实世界链接者

获取真实世界的第一手感知,提炼独特的个体知识,提供独有的情感体验,从而让我们独一无二、无法替代。

做知识整合创新者

之前我们提到过,知识的探索需要人类的激情和信托。

AI 可以快速搜索和整理信息,但无法代替我们进行创新和探索,因为知识的探索需要人类的好奇心、激情和对真理的追求。

原本在知识匮乏的时代,谁拥有大量的知识,谁就掌握了生产力。 过度的激情和信托被认为是我们的缺陷。 而在知识量远大于个体接受能力的现在,你可以随手获取无数让自己愉悦的短视频,反而愿意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好奇心变得愈发重要。

对于勇敢探索的风险,我想说,在现代社会,下行风险将会变得越来越小。 有研究报告表明,人类历史上每次科技进步都会让经济增速上一个台阶。 在 1500 年-1900 年之间,全球 GDP 增速大概在 0.5%,1900 年至今,大概每年 GDP 增速在 3% 左右。 因为 AI 的进步,2030 年之后,每年的 GDP 增速可能会达到 10% 左右。 具体的增速是多少并不重要,重点是这个逻辑我是认可的。 在这个逻辑基础之上,这意味着将来探索和创新的风险将会进一步下降。

行文至此,想起来一个段子:AI 替代不了会计,因为 AI 不会坐牢。

虽然是玩笑,但也确实如此。 我们几乎每次的科学突破,都不是因为探索者纯理性的分析,而是来源于探索者对世界好奇的激情,以及愿意为每次进步赌上自己的荣耀,作为一个个体宣称:我相信我的理论!

所以,另外一条路径也比较清晰了。

借助 AI 整合多领域的知识,保留个体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拥有探索未知的激情,勇于承担风险,最终成为创造独特体验的创新者

好了,到此为止我理解两条大方向已经初步介绍完毕,当然本人认知有限,欢迎进行指正交流。

最后做个总结吧。

请珍惜我们的个体知识

从波兰尼的个体知识理论角度,我们当下个体面临海量客观知识面临的现状,本质上和工业革命之后并没有太大不同,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加便捷。

快速获取知识,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拥有这些知识。 我们需要像儿童学骑车一样,掌握知识,锻炼相关的每个神经和肌肉,才能真正掌握它。

没办法,这颗大脑陪我们从远古生物进化至今,这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

或许我现在的理解都是错的,或许有一天AI可以完全取代我们。

但是很无奈,这是已经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所以,请精心维护好我们的个体知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他是我们的核心生产资料,也是我们的唯一依赖。

至于,如何维护好我们的个体知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有机会我们再展开细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