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电影《红高粱》自己最后在画外音里说:我爹说,至从看了那天的太阳,他就得了眼病,看什么都是红的。我们看完《红高粱》虽不至于得了“之后看什么都是红的”毛病”,但我们至少在观影过程中有“看什么都是红的”错觉,我甚至想片名可直接叫《红》了。当然,错觉只是那么一念之间,充斥眼球的红最重要的载体是高粱,由此引发的念想还有:高粱为什么这样红?《红高粱》为什么这样红?
红是色。现实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人们的视线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色彩的存在。进入影视画面中,就自然成为画面造型的一个重要元素。红色是自然世界中一种对人的视觉刺激最强烈的色彩,它能给人张扬、高亢、绚烂的印象,使人产生强烈幸福感和振奋感。当然,如果只把红色当作自然一种色,它并没多大内容,可是,谁叫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而张艺谋导演显然是一棵很会思考的芦苇,所以他发掘了红色的强烈能量,在《红高粱》里强烈抒发,有人说他把色彩性格化和符号化。的确,红色代表热烈、兴奋、红火、激情,这不就是整部影片的基调?第一场戏中第一个镜头的红盖头,对九儿这个人物做整体红色处理,服装、花轿、光线都是暖色调的运用,奠定整个影片红色热烈的视效基础。我们的眼球从红色开始随后“看什么都是红的”了,虽然黄土地是黄的,十八里坡的石头是青的,轿夫光着的膀子是古铜色的,但是我觉得他们的表面都蒙着或淡或浓的红,就像隔着一张稀薄的红纸看影像。我们已经有意的主观偏色,被红色情感化了,红不仅是色。
高粱,摇曳的红。影片最主要的意象无疑就是高粱了。作为南方人,我是没真正见过高粱,看过电影《红高粱》后,我有种很想触摸它的冲动。都说冲动是魔鬼,高粱地里的冲动却该解读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它不需要担心魔鬼,因为这个冲动不是摧毁力而是生产力。“野合”这个高潮段落显然淋漓尽致摇曳了高粱的所有造型和色彩:风吹的方向、摇摆的动态、光的变幻映衬着色彩。当“我爷爷”要在魔鬼般的冲动下完成神圣的野合时,伴随着粗犷的音乐,镜头小景别的只给高粱,拍它在风中狂舞的动态画面,拍它在各种光线各种角度变化下流动的神采,道尽了生命的活力和神韵。
《红高粱》只红了高粱吗?单一的色调可以追求视野的宏阔和风格的粗犷,可以红了一切。最后一场戏,天、地、高粱全是红色的,伴随着“我爹”清亮的喊声,天边出现了日蚀,一切蒙上红色。如果说第一场戏给我们眼球一个红色基调,那么最后一场戏就是升华基调,因为我们的心也红了,热血沸腾。张艺谋导演也随着《红高粱》一发不可收拾的红了,随后的电影也都偏爱着红。《菊豆》里那些铺天盖地的红布,从侧面渲染出菊豆内心对封建的反抗;《大红灯笼高高挂》乔院一盏盏红灯笼,喜庆意义外折射了传统女性渴望爱和追求爱的内心躁动等。我不喜欢象征意义太多的东西,红是一种色调,不管它再怎么性格化符号化,它还是有它最原始的只作为自然色彩的单纯,想象力只留给不单纯的观众自己圆说。当然,这是后话,《红高粱》的红是大块的,单一的,粗犷的,由它代言原始生命力,舍它其谁?我们愿意这样想象,只要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红高粱》毕竟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大生大死,大恨大爱,这似乎没法和我们现代人亲近,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也心“红”,颠轿的狂热、表露的直白,神圣的野合、隆重的祭酒这些不正是欲望、人性、冲动、传奇的表达吗?我们现代人是什么人?没有大生大死,也应该热爱生命,没有大恨大爱,也应该敢爱敢恨。要说《红高粱》为什么这样红?心是你的,谁红谁知道。
写于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无活动,默默在宿舍写《影视鉴赏》的期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