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
可什么才是最好的呢?
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公众号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当卡车司机的爸爸教育女儿:
爸爸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一顿饭;
每天在车里连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到仓库里睡一小会儿,一会就热醒了;
36度的高温都不舍得休息,我不怕吃苦,就怕你以后像我这样。”
爸爸的哭穷,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女儿眼含泪水,内疚地低下头。
其实,所谓的最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的。
而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燃烧自己,去照亮孩子。
而是活成彼此照亮的两束光。
1.修炼稳定的内核。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有安全感。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情绪传染”:
指的是一个孩子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情绪状态。
父母焦虑易怒、暴躁不安,孩子就会吸收这些负面能量。
长大后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
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疫苗。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首先是修炼自已稳定的内核,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如同一棵大树,只要自已稳稳扎根。
任凭狂风暴雨来袭,都能岿然不动。
那么孩子自然能在树下安心成长。
2.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
孩子的梦想,让他自己去追。
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习惯于替孩子做决定:
“学这个没用”;
“干那个工作没前途”;
......
心理学研究发现:
长期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要么变得依赖,丧失主见;
要么激烈反抗,亲子关系扭曲破裂。
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给孩子指路,更是要教他学会看地图。
父母真正的格局,是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在不违法犯罪、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只要他愿意,并敢承担后果,就让他去试。
三万多天的人生之路,从来都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每一步都是成长。
3.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没有附加条件。
爱你,只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考得好,才是好孩子”;
“听话,才喜欢你”;
“你有出息,才对得起我们”……
这种有条件的爱,表面上看似激励,实质是在用情感绑架孩子。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论:
指的是爱一个人,不因为他(她)做了什么,而仅仅因为他(她)是他(她)。
有条件的爱,培养出的是容易焦虑的孩子;
无条件的爱,培养出的自信阳光的大人。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哪怕他平凡,父母的爱也不会消失。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在。
4.培养孩子独立的勇气。
自已先活成光,再让孩子逐光而行。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
“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幸福,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很多父母把全部精力投给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健康、爱好、社交......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燃烧自己照亮他的蜡烛,而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精彩榜样。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模仿学习”:
指的是孩子会无意识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
有样学样。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
如果你活得自信、有追求,孩子自然会模仿、学习。
从而也成长为自信阳光、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父母活成一道光,孩子自然会逐光而行。
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牺牲,而是共同成长,各自发光,彼此照亮。
而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心中种太阳。
愿我们都成为这样的父母:
修炼稳定的内核;
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培养孩子独立的勇气;
不控制他的人生;
不替他走所有的路;
让他勇敢去追自己的光。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