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毓明性侵“养女”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对儿童性侵案的广泛关注。
财新网和南风窗,两大媒体从不同立场报道了这一事件,让事情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究竟这一事件是《狩猎》式的儿童诡辩,还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最高检已介入调查,相信乌云散尽、阳光普照的时刻即将来临。
在事件没有发展到盖棺定论的阶段,我无意就这一事件本身的任何一方去臆测和评论。
今天我想谈论的是:
性侵未成年人以及利用权势性侵女性,对整个社会造成的伤害。
01 在两性关系中,应该用绝对正确的观念去对待未成年人
澎湃新闻近期向社会公开了几段鲍毓明和李星星的通话录音。
从录音中,我很难想象,这些话是出自一个14岁花季少女之口。
这些话有点像是遭到遗弃的中年妇女,在向出轨移情的丈夫的声讨。
听之,让我觉得有点腥膻和恶臭。
14岁的少女,本应该在高中的课堂上埋头于沉闷无趣的应试教育,和同桌、室友或者是放学一起回家的小伙伴,抱怨:这些高中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多傻逼,一边抱怨一边再投入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圣贤书中。
但是李星星却换了一个赛道。
她过早地将自己置身于小情小爱的纠葛,何况她的这种情感是矛盾、自我彷徨,是注定将走向毁灭而无法回头的。
我不想揣测鲍毓明对这个女孩做了什么,也不想理解“洛丽塔”对中年男子的致命吸引力。
我认同的是,公序良俗。
未成年人,是三观不稳定的,是缺少判断的。是需要我们成年人,以大人的身份和绝对正确的立场去对待的。
我不赞同,某些所谓的艺术作品里出现的儿童色情,也很反感“洛丽塔”式的形象出现在电影或者书籍中,成为一种艺术作品。
我希望的,不仅仅是性侵未成年少女的案件绝迹于世。
我更希望的是,不论未成年少女出于何种目的,在主动尝试性勾引的时候,成年男性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伤害的发生。
02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鲍毓明事件,让我想起了2017年在台湾社会引起巨大波澜的“房思琪事件”。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的遗作,也是她本人的自传体小说。
林奕含在高中国文课外补习班,遭到了知名补习班老师的诱奸,并与其保持了长达4年的畸形性关系。
这个采访是林奕含自杀前8天的一个采访。
看完整个采访之后,你会发现,她的整个精神状态是非常迷惑的。
她一边在肯定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一边又觉得艺术创作是一种巧言令色。是这种文学艺术辜负了她和她笔下的“房思琪们”。
奕含在访谈中,说“她的书写不是优雅的书写,而是堕落的书写。”
我援引书中的几句原文,让大家感受一下,什么是奕含自述的“堕落的书写”。
“想了这几天,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思想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东西!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
从小说中的文字和作者的采访中,我们能够推测,小说中的女主角房思琪,或者说是作者本人林奕含,在遭到性侵前,对于诱奸犯老师李国华或者是李国华的现实原型,是带有一些仰慕的。
国文老师的才华,是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口吐莲花,是显而易见的。
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成年的文艺少女,在听到那些优美的中国传统诗句,从讲台上方的国文老师口中诵读出来的时候,是多么让人眼睛放光、嘴角含笑的画面。
以至于在她们受到诱奸和性侵之后,甚至会不断地怀疑自己“我不仅仅是喜欢老师,我应该要爱上他”,不然这样的关系会“折磨、摧毁我的一生”,“太痛苦了”。
作者林奕含在遭遇幼年性侵后,不得不依靠精神治疗,来缓解心理的巨大伤痛。
她的精神科医师说“她是经历越战、经历集中营、经历核爆的人”,可以想见林奕含此后的生活,是日渐煎熬、走投无路的。
以至于,她会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这样的性侵事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不断发生,作者在经受了这些之后,已经将生命付诸与了这个惨痛的故事。
但是现实社会中的“李国华们”,依然存活于世。
依然有美丽、脆弱又不带刺的花朵,等着“李国华们”去采摘和蹂躏。
想来,就是让人绝望又无力的事实。
03 寒蝉效应
台湾曾经有一部电影《寒蝉效应》,讲述的是,大学教授利用职权之便,性侵女研究生白白,导致女学生无意识轻生,产生“斯德哥尔摩症状”的故事。
这个故事和房思琪的故事有一些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女大学生已经成年。但是依然,迫于学校里导师手握学生毕业大权的巨大位置错位,遭到了性侵害。
寒蝉效应,本是一个新闻学和法律领域的名词。
指人民害怕因为言论遭到国家的刑罚,或是必须面对高额的赔偿,不敢发表言论,如同蝉在寒冷天气中噤声一般。
电影在这里引用这个成语,作为名字,我想指的应该是,权力方利用控制权和话语权,对依附者进行操控,并左右舆论。
高校老师性侵女大学生,已经是现今社会见怪不怪的新闻了。
所有的知识都带着圣光,但传播知识的载体,是神是人还是鬼,我们如何能判断?
又如何为乐土设置栅栏和门槛呢?
04 信仰的崩塌与重建
虽然中国人没有普遍的宗教信仰,但是不能否认每个人都有热爱、有喜好,这样的生活才有憧憬、有未来。
我们都在为梦想活着,也可以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信念感活着,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我们读书,是为了吸收百家之长,培养自己的立场。
我们赚钱,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消费享乐。
我们工作,是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谈爱,是为了摆脱孤独和空虚。
我们终身忙碌,都是为了验证自己心中的所信所爱,或者说是信仰。
但是总是有些时刻,会让人动摇信心。或是轻微,或是震撼。
在我们看来:
作家林奕含的信仰崩塌,是震撼的。她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却遭到了文学老师的性侵。
女研究生白白的信仰崩塌,是震撼的。她是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却遭到了音乐教授的性侵。
我们会觉得她们这些人的信仰崩塌,是大楼的颓然倒地,是难以重建的。
但是也许,她们在经受这些的时候,一开始受到侵害,伤害也是悄然不自知的。
一些裂缝出现,慢慢地开始动摇到信仰和生存的根基。
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自我欺骗,将这些裂缝修修补补。
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像林奕含和白白这类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举报性侵又维护加害者,反反复复让案情变得复杂的原因。
如果热爱的大楼、信仰的大厦,轰然倒塌了,那么接下来倒下的人一定是受害人自己。
经作者授权,全文转载自公众号:饭不香吗。
渴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