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司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我必须辞职。尽管不知道辞职后重新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但我知道小孩儿的奶粉钱必须有着落、未来得有钱上幼儿园,而且,买房借下的一堆钱必须慢慢还。
当年,我就是这样告诉我最尊敬的领导的,语气很无奈。领导知道我不愿意离职,毕竟,我已经在这家国企工作了6年。
话说出去了,我一面继续在国企上班,一面开始悄悄地、极不情愿地谋划新工作。
先交代一下自己的条件。在20年前,放到人才市场上,我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的:正经八百的本科毕业生,有六年工作经验,管理着一个小小的科室。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专业。自己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一直以来的工作内容都是和文字打交道,六年时间,工作岗位只是从内部企业报编辑到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那时候还不流行投递简历,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逛人才市场和看招聘广告,然后去参加面试。正是在周末的一场又一场面试中,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该如何选择下一份工作。
还在正常上班的国企是搞建筑施工的,我在其间只能从事服务工作,与公司主营业务始终不搭界。内心深处一直想成为主角的自己,最希望自己的下一份工作首先就是不“务虚”,不当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能够直接参与到公司的经营发展中。
怎么才能不“务虚”呢?思来想去,不外乎两条路:一是去报社、杂志社一类的媒体,写文字、当编辑;二是跳出自己学习的专业,直接从事销售或者业务管理。
但是,一场场面试下来,招聘方一看我的简历,双方一沟通,得出的结论就是我该从事办公室管理工作。理由都是一目了然的:在国企工作过的人接受过严格的管理训练,工作容易上手;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正好对计划、总结、制度建设这一套不陌生;先从办公室工作入手,慢慢了解行业状况,有利于以后往业务方面发展。
我一直徘徊着,也在默默等待我所在的国企能够经营好转、能够给我发工资。
到了第三个月不发工资的时候,我极不情愿地向领导请假,偷偷跑到一家地方报社当了一周的实习记者。一周下来,一方面,自己强烈地感到在报社写文章依然是一件很“务虚”的事儿,听不到水响;另一方面,和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比起来,我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与比自己小六岁的大学生一起竞争,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
看来,我的第二份工作真的要从办公室管理入手了。既然如此,那就搞清楚哪个行业的工资高而且行业发展前途好,弄明白什么样的公司能够给予自己更好的发展机会。
我去不同行业的公司面试,包括家具行业、广告行业、保健品、园林景观、房地产,然后将各家招聘单位给出的试用期工资、转正后的薪资一比较,答案很直接:房地产行业薪资最高。
那个年代,房子其实很不好卖,还有很多人等着单位里福利分房,那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会好吗?我进入房地产公司会有发展空间吗?
联想到自己参加工作后从结婚租房到买房的经历,我认定买房是个大趋势。既然像我这样的外地人都要买房,那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就错不了。接下来的核心问题是:我去什么样的房产公司才有可能站稳脚跟而且有所发展?
去知名房地产公司面试,我发现人家的制度都很完善,岗位要求很明确,也就是说,公司管理轮不到我去发挥,岗位也不会有多少空缺和弹性。我如果去知名公司上班,那就跟国企一样,按部就班地工作而已,除了工作压力更大,不会有什么存在感。而且,很不爽的是,面试我的那些人其实也是打工的,我根本就见不到老板的面,更谈不上和老板当面沟通。老板是什么样的人我都不知道,在那种地方去上班,那我的未来就真的只是一个梦了。
就这样,我给自己定下了寻找下一份工作的四个基调:第一,只去房地产公司,其他公司一律不考虑;第二,只去房地产行业的小公司,让自己有机会全面学习;第三,在复试时必须见到老板,而且和老板沟通起来不能有障碍;第四,可以从办公室管理角度切入,未来有换岗轮岗机会。
2001年9月,让人沮丧的事情发生了,我所在的国企真的做到了六个月发不出工资。于是,2001年10月8日,我到一家只有20余人的房地产公司上班,职务是总经理办公室计划主管。很幸运,老板就是我今生的伯乐,2003年年底,我成为这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分管办公室工作和工程物资采购工作。
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学校分配的,那时,只是想有一份工作而已,并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评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