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马斯洛层次理论虽然是一个普遍认可的道理,即很好地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其实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有的人认为最微小的物质也比什么都重要,有的人却在追求自我实现。这其中的差别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认知上存在不同层次。
认知跟智商不同,智商跟身高一样,是呈正态分布,可人的成就是呈幂律分布的——是一系列苦练和正反馈积累的结果,差距如同云泥。
成就到了一定程度,就算把他所有的资源拿走,他还是能东山再起,因为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智慧。
大人物的智慧和见识:
1,1959年苏联美国展,尼克松访问,“咱们两国为什么非得搞火箭竞争呢,咱们竞争洗衣机不是更好”。赫鲁晓夫“你们美国人不要以为我们苏联人没见过洗衣机,其实我们苏联每个新房都有洗衣机——而且我们的洗衣机都是一样的,不像你们资本主义美国搞各种不同型号的洗衣机,这不纯属浪费吗?”尼克松说,美国将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赫鲁晓夫就说,我们苏联能让每个家庭都有一架飞机。尼马上反问,你想把这些飞机停在哪?
2,美国一社会学家的研究,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工薪阶层只相信自己的亲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对陌生人有一种自发的敌意,称之为“都市村民”,即住在都市里,但仍然是村民思维。然而,中产和精英阶层没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很容易与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说到这里,我倒对自己有点一欣慰。我出身于农村,从小对外面的世界就比周边人信任度强很多,还曾经一度被他们嘲笑过自己傻。那些亲戚,以及后来上学时的同学,都对陌生的人和事充满警惕和怀疑,反而觉得身边的人不可能欺骗他们,但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办事是不靠谱的。)
“精英”和“普通人”两种思维区别:
精英能够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处处使用简单形象思维;
精英探求未知,而普通人恐惧求知;
精英能从长远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
精英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而普通人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一样;
精英拥抱改变,而普通人拒绝改变;
精英跟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只跟本阶层的人交往;
精英爱谈论想法,而普通人爱谈论人和东西;
精英把自由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时间花在娱乐上;
精英注重效率,而普通人注重公平。(有实验研究:一种选择是二人总收益会大幅增加,但分配不均匀,另一种选择是新增收入分配更均匀,但总收入相对较低,精英们都选择第一种,而普通人更愿意选择第二种。)
另外,精英遇到问题更倾向于向内找原因,善于向外寻求资源,其实就是合作,找解决方法;而普通人遇到问题更倾向于向外找原因,其实就是怪罪他人,或者社会环境,找借口,反正不是自己的问题,且不善于寻求外部资源一起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精英的成功不仅仅强在“富二代”或“官二代”,更是基于他们的努力程度和见识水平,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是基于其见识水平的。
中产阶层的定义,不一定是有房有车或年薪百万,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都可谓中产。让中产的概念更广义化,之前所谓中产即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生活已经富足了,把它扩展到人的需求层面,即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了,但其实很多有车有房的人仍然没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量的信息形成一片汪洋大海,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需要经过时间和事件的验证,建立在某个体系基础之上才能成为知识。
而且一些最有用的,最深刻的,最高妙的东西不会那么快流行,等到流行的时候,红利也被消费完了。获得对新事物最头部的识知,决定我们的视野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