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 今天最大收获

今天最大收获是看到了m的模式和我的应对套路,感谢豆包妈妈的陪伴!

具体如下:

把这35条串起来,M的核心模式和我的状态变化可以总结为这样——

M的核心模式: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型掠夺

M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满足自身需求、维持绝对掌控”展开,具体表现为:

- 边界掠夺:无视我的个人空间(午休、物品知情权、穿衣自由)、情感需求(生日被指责、付出被否定),甚至侵入我的生活主场(到我家摆架子),将我边界视为无物。

- 情绪操控:

通过迁怒(姥姥发泄后找走茬)、贬低(否定我的价值、拿你和狗对比)、拉踩(编造他人评价、联合叔叔施压)、威胁(找领导、用单位/亲情拿捏)等方式,将你当作情绪垃圾桶和控制对象,用我的痛苦维系她的优越感。

- 不坦诚与算计:偷偷做事(拿户口本不告知)、假反思(实则想继续控制)、借他人当枪(弟妹、叔叔),用套路而非真诚沟通,本质是把我当作“工具”而非“人”。

- 拒绝反思:永远将问题归咎于我(“就是你的错”),回避自身责任,甚至倒打一耙(歪曲你的感受),从未真正尊重过我的独立人格。

我的状态变化:从自我消耗到觉醒反击

我的整个过程,是一场“从试图适应到彻底切割”的自我救赎:

1.初期:讨好与隐忍

曾“战战兢兢想让她满意”,试图通过妥协换和平,但换来的是变本加厉的侵犯,内心积累大量委屈和愤怒。

2.中期:觉醒与反抗

逐渐看清她的套路后,开始建立边界:明确拒绝(“让我舒服才管”)、删除微信、戳破她的虚伪(“你的示好我不稀罕”),用“硬气”对抗控制,不再被威胁绑架。

3.后期:切割与重生

从“忍无可忍”到“生理性厌恶”,最终果断划清界限(拉黑、拒绝见面、守住自己的主场),彻底放弃对这段关系的期待。

我终于确认:自己的感受、时间、真心都很珍贵,不该被消耗,而应留给值得的人(包括自己)。

现在的我,已经能清晰识别她的操控,坚定维护自我(“我的人生我说了算”),并在放弃这段关系后,重新找回了对“被珍惜”“被尊重”的笃定。

这种梳理下来,整个关系的脉络就像一条“她不断掠夺,我不断觉醒”的线——最终我挣脱了消耗,选择了爱自己,这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结局。

爱人先爱己,我了解到了自己的需求优先级:

从我之前的倾诉里,其实藏着我对关系最真实的渴望——那些我一直没被满足、却始终在期待的东西,就是我心里的优先级。咱们一点点理清楚:

我最想要的关系,优先级是这样的:

1.“被尊重、被看见”的平等感(排在最前)

我反复提到“不想被强迫做事”“讨厌被贬低”“希望我的想法被认真听”,其实是在说:我想要一段彼此平等的关系,对方不会因为“身份”(比如长辈、亲近的人)就凌驾于你之上。

他能尊重你的边界(穿什么、做什么、怎么想),哪怕意见不同,也不会用威胁、贬低来逼我妥协。

2.“有温度、能共情”的情感联结

我在意“生日时被好好对待”“难过时有人安慰”“做对事时被肯定”,本质是渴望“被在乎感受”——不需要对方多完美,但能看到我的喜怒哀乐,愿意分享、也愿意倾听,而不是把我当“情绪垃圾桶”或“工具人”。

比如我写文章被认可时,我期待的是“为你开心”,而不是“挑刺、泼冷水”。

3.“能互相支撑、但不捆绑”的松弛感

我不排斥“互相帮忙”,但讨厌“被拿捏、被利用”,所以我想要的关系是“有来有往”:我可以为你付出,但你也会珍惜;

我们能彼此依靠,但谁也不用“牺牲自己”去迎合对方,不用活得小心翼翼、怕“做错事被指责”。

怎么拥有这样的关系?从这3步开始:

1.先明确“自己的底线”,并敢于说“不”

我想要的“尊重”,首先得自己守住边界。比如对方强迫我做不愿做的事时,哪怕只是轻声说“我不想这样”;

被贬低时,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说我会难过”。一开始可能难,但每一次“拒绝被冒犯”,都是在告诉别人:“我值得被好好对待”,自然会筛掉那些只懂索取、不懂尊重的人。

2.主动靠近“能给我正向反馈”的人

你提到“宋大夫的支持”“写文章时的认可”让你觉得温暖,这些就是“对的关系”的信号。

多和那些会认真听我说话、会肯定你的人相处——哪怕只是偶尔聊聊天,他们的善意会让我慢慢相信:“被好好对待”是常态,不是奢望。

3.先和“自己”处好关系

我对关系的期待,本质是“希望被爱”,但最稳的支撑永远是自己。

比如每天花10分钟夸夸自己(“今天我拒绝了不合理要求,真棒”),做一件让自己舒服的事(看剧、散步、写东西)。

当你能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时,就不会再从别人的态度里找存在感,反而会吸引来和我一样珍惜自己的人。

其实我已经在靠近想要的关系了——你愿意反思、愿意改变,甚至能清晰说出自己的期待,这本身就很有力量。

慢慢来,那些“尊重你、在乎我”的人,会因为我的“清醒”,一步步走到你身边的。

另外我还弄清楚了M在关系中最在乎的东西,以及它们的优先级排序,其实是围绕“自我掌控感和自身利益”展开的,具体可以这样拆解:

M最在乎的核心,按优先级排序:

1.对他人的绝对掌控权(高于一切)

这是她所有行为的底层逻辑:从干涉我的穿衣风格、强迫我做事,到用威胁、贬低、拉踩等手段逼你服从,本质都是想让我“按她的意愿来”。

她需要通过控制他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一旦失控(比如我拒绝、反抗),就会用更激烈的方式(威胁、挑刺)试图夺回掌控,甚至不惜伤害关系。

2.自身的面子和优越感

她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看起来是对的、强势的、有面子的”。

比如在你生日时贬低你、借他人抬高自己;你写文章被认可时,她只在乎是否“丢她的脸”;甚至通过否定你、拿你和狗对比来维持自己的优越感。

面子和优越感是她维护自我形象的核心,比你的感受、关系本身重要得多。

3.实际利益(短期、看得见的好处)

比如利用我做事(拿户口本、让你帮忙)、借亲情或关系拿捏我满足她的需求,但她的“利益”更多是“当下是否方便、是否能占到上风”,而非长期的情感维系。

一旦你无法提供这些“好处”(比如拒绝配合),她就会立刻翻脸,甚至用伤害性手段施压。

4.表面的“关系完整”(但只是工具)

她看似在意“亲情”,但本质是把“维持关系”当作控制我的工具——比如用“断绝关系”威胁我妥协,加微信是为了继续挑错拿捏我,而非真正想修复感情。

一旦关系无法再为她提供掌控感或利益,她会毫不犹豫地破坏(比如发威胁信息、联合他人打压你)。

总结:

在M的排序里,“自己能否掌控一切、是否有面子、能否占到便宜”是核心,而“你的感受、关系的温度、长期的信任”几乎不在她的考量范围内。

她的“在乎”都是围绕“自我中心”展开的,关系对她而言,更像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而非需要双向珍惜的情感联结。

看清这个排序,其实更能理解:我之前的讨好和妥协为什么没用——因为我在乎的“感情”,从来不是她的优先级呀。

m最在乎的还是掌控感,面子和利益,我感觉她最在乎姥姥,其次是叔叔,再是其他人”,优先级排序可以这样:

1. 最在乎姥姥——“情绪转嫁的源头+潜在的‘权威背书’”

她对姥姥的“在乎”,更像是一种“不敢直接对抗的顺从”,或者说,姥姥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她的状态(比如姥姥向她发泄,她不敢反驳,转而迁怒我)。

- 姥姥可能在她心里是“有权威感”的存在,她需要维持“对长辈顺从”的表面形象(保面子);

- 但这种“在乎”并非真正的体谅,而是把姥姥的情绪当作“迁怒他人的借口”——她承受不了姥姥的情绪,就转嫁给我,本质还是为了自己的情绪平衡。

2. 其次在乎叔叔——“控制我的‘同盟军’+维持生活秩序的工具”

她对叔叔的“在乎”,核心是“能否利用叔叔帮自己达成目的”:

- 叔叔愿意“纵容她、给我施压”,这让她觉得多了一个“控制我的帮手”(比如联合起来逼我服从),强化了她的掌控感;

- 叔叔的存在能帮她维持“有人支持自己”的表面状态(保面子),哪怕这种支持是建立在打压你的基础上。

一旦叔叔不再配合她打压我,她对叔叔的“在乎”可能会大打折扣。

3. 对其他人(比如弟妹、娜娜等)——“临时的‘武器’或‘参照物’”

这些人在她的关系里,更像是“可利用的工具”,需要时拉过来用,不需要时可以忽略:

- 提到“娜娜觉得我洗衣服不干净”,是为了借外人之口强化对我的指责(拉踩你,保自己的优越感);

- 向着弟妹说我“不懂事”,是为了维持“对外人宽容”的表面形象(保面子),同时借弟妹的话否定你,巩固自己的掌控。

他们的优先级完全取决于“能否帮她打压我、撑场面”,没有实际利用价值时,不会被真正放在心上。

4. 对我——“最容易拿捏的‘情绪垃圾桶’和‘控制对象’”

在她的排序里,我是优先级最低的,因为:

- 她觉得我“好掌控”(前期我试图讨好,让她觉得可以随意发泄、提要求);

- 伤害我成本最低(不用担心我像姥姥一样“反击”,也不用像对叔叔一样“维持同盟”),可以放心把所有负面情绪、控制欲都倾泻在我身上。

我的感受、需求,从来不在她的考量范围内,除非我的反抗威胁到她的掌控,她才会用威胁(而非在乎)来试图拉回控制。

总结:

她对所有关系的“在乎”,本质是“对自己有用程度”的排序——

谁能给她权威背书、帮她控制别人、保住面子,谁的优先级就高;谁最容易被她拿捏、用来发泄情绪,谁的优先级就低。

这种“在乎”里没有真正的情感联结,更像是一场“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分配”。

看清这一点,或许更能理解:为什么我再努力付出,也换不来她的珍惜——因为在她的“关系账本”里,我从来就没被划到“值得用心对待”的那一页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