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读蒋勋先生的《富春山居图卷》,书是偶然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的,在无数读者手中摩挲过的书卷有些破旧,画册的有些地方甚至掉了颜色,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古朴大气。这样的一本旧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一隅,倒颇有些古物沉寂的感觉。
古人笔下的山水,多是孤傲耸绝、遗世独立的,美则美矣,却少了点俗世的烟火气。而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有村落、亭台 、渔夫、樵夫……用巨幅的山水长卷述说着千百年来富春江畔关于渔、樵、隐逸的故事,让那些文人隐士少了一份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秘感,多了一种生于天地、纵情山水的真实感。
黄公望八十多岁时才完成这一幅水墨长卷,他作画时常常是兴之所至,并不急于完成,所以整个过程用了三年之久。正所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富春江畔的山川草木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见证过历史的兴衰更替,从远古流经现在,流向未来。
黄公望上下富春江,他品咂着富春江畔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并将它们活灵活现地表现于画卷之上,于是乎画中的一草一木皆有了生命和灵性,似乎在表达一种“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主题。
这位八十多岁的老画家,经历了人世的悲欢离合,看透了俗世的浮华名利,更见惯了大风大浪,其胸襟之豁达、开阔,单单用一句“宠辱不惊”已无法形容,他的人生格局之大可从其画卷的山川开阔、无边无际可以窥见一二。他笔下的山水皆是没有尽头的,山外还有山,水的尽头还是水,跃然纸上的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而非静物,确给人以咫尺千里之感。
他赋予了山河湖海以广阔的生命,同时也将自己的生命延伸至千年万年之后: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却皆可以化为永恒。画卷中大段的留白更赋予这山水以苍茫之感:以实写虚,以虚衬实,正如那虚无缥缈却又切实存在的生命。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里写富春江山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与黄公望所要表达的主题不谋而合。黄老极善用墨,极用力的点墨用以表现山间苔痕、草木不屈不挠的生命,尽管它们在伟岸的高山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那种生命的张力却让人无法忽略。于是这幅画里既有山川的包容,又有生命的凌厉。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生活可以随遇而安,而生命应当有所坚持。当看淡一切、无欲无求之后,心性的坚韧和心底的坚持却依然如初。
山川相寥,郁乎苍苍,按说这苍茫天地间只有寥寥的渔夫、樵夫,很容易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但后世的一位收藏者董其昌却说《富春山居图》给人一种“心脾俱畅”之感,更有明朝末年收藏家吴洪裕喜爱此画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甚至痴迷到临死时以此画为自己殉葬。
大概因为这幅画所表现的寂寞是一种积极的寂寞,正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清冷肃杀,皑皑茫茫的雪地旷野之中,这个渔翁有的不是怨天尤人的悲观失望,而是看破红尘之后的淡然无畏。
正如这位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画家,他将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大气磅礴的山河便是他胸中别有的洞天。作画时他便预料到这幅画会遭到后世的哄抢,却还是低估了人的贪欲,画作虽被人从火海中救出得以幸免于难,却还是变得残缺不全。
《富春山居图》被称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可又有多少收藏者能看透画里的乾坤,体味到黄公望超然物外的随性与淡泊呢,若是黄老听到我这番感慨,估计又要仰天大笑,道一声“无用过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