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今天分享他的抒情诗《雨夜》
树林里聚集着
无数的幽灵,
它们又歌又舞,
踏着风声雨声。
蟋蟀在草里呜叫,
它们永不停息;
可有个行路的人
在林里迷失?
闪电闪在林里,
照给他一条小道--
蝉在树上骤然鸣,
鸟在谷中应声叫。
雷声击在林里,
幽灵们四方散去,
散到隐秘的地方,
唱着凄凉的歌曲:
"憔悴的马樱花须,
愁遍山崖的薜荔,
随着冷雨凄风
吹入人间的美梦里。"
诗歌深情而又简洁地叙述了一个行人在林中迷路并与幽灵相遇,现实中迷失方向的凄苦心境。
诗歌中的“迷失”多具有双层含义,这首《雨夜》中的“迷失”既是诗中行人迷失于树林,也是诗人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迷失。如此看来,诗中的幽灵、蟋蟀、蝉、鸟、风雨雷电便都有象征意义了。幽灵是诱惑、蟋蟀是干扰,蝉、鸟、闪电是理智,是一种唤醒迷途者的力量。这首《雨夜》写出了诗人因为人生的迷失而内心苦闷,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诗人开始对这种“迷失”作出反思,“可有个行路的人/在林里迷失?”,在诗歌写作中诗人开始寻找哲理性的意境,在表达内心情绪的同时追加形而上的疑问。这也是冯至的诗歌走向哲理性的一种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