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路杨花迷醉眼,
一江草色照云烟。
飞花逆旅他乡客,
渭雨潦心乱絮天。
图片来自百度
P.S.
“乱絮纷飞迷人眼,野草潦倒醉云烟。曾逐乱絮纷飞去,终归潦草一长安”,这是初稿。初稿基本表达了当时的想法,自我还感觉良好。不过对于古诗词这种体裁,韵律平仄一向都有所要求。初稿不太合韵,平仄对的也不工整,得改呀。于是大改一通,强求平仄对称,但是好像又不太合逻辑。顺着文字游戏的劲儿,又强加解释一番,以下。
杨树是杨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不是很能理解满城飞絮。印象中的柳树都是生长在河岸,垂柳依依。来到西安这边,才注意到路边生长的柳树。一到三四月份,就是“我们最好的遇见,是现在这样的四月。柳絮拂着那条街,像大雪一样的热烈。”但是柳絮的热烈,仅限于于观感。一旦当那玩意儿飘进了鼻子眼睛,观众就只有难受了。所以,柳絮纷飞的季节并没有那么风景怡人,反而雨天可以避免一些烦恼。
既然柳絮出场应该是晴天,那渭城的雨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满城风雨和满城柳絮还是可以强行比喻的。整首诗换个说法就是,柳絮往行人眼睛上乱撞,白云落在草色的江水。柳絮原本是想迎接远客,却让好好的晴天变成了烦人的满城飞絮。对于汉语,强词夺理大概也是能够逻辑自洽的。
细雨积水淹没了野草,满城飞絮撩拨着人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