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主要讲分离。
作者认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天天在长大,会从一个完全依赖父母的小肉球,变成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矛盾和曲折,但终有一天会发生。而父母,在孩子幼儿期,应给与充足的爱,等到孩子有自我意识后,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这才是真的爱孩子。
作者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在他的婴儿期,无论如何对他好都不为过,在他眼中,妈妈是他的一面镜子,妈妈注视着婴儿,婴儿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妈妈真心对他,那么母子之间就会产生共鸣。如果妈妈很少给孩子关注,那么长大后的孩子就会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这就是“看见”的意义所在。很多人极度敏感,极度脆弱,这不是他自己的错,只是因为幼年很少被关注,被看见。而那些幼年得到很多很多爱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独立、有主见、做事果敢,更容易成功。
“成为你自己”,这是做父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父母的职责只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在现实中,有太多父母喜欢给孩子做选择,小到买哪件衣服,大到该读哪所学校学哪个专业或者和什么样的人建立家庭。他们一件件的替孩子做决定,还打着爱的旗号,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但是,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的选择组成,没有选择权,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至于关于分离这个主题,是作者在多个案例解析抛砖之后引出来的“玉”。人们从呱呱坠地,到一步步离开家,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作者的观点切中要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最容易拒绝成长与分离的,便是父母。
很多父母从孩子降生后,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不自主的将孩子看做自己的物品,不断通过控制、胁迫、道德绑架来限制孩子,其实只是因为自己无法正视与孩子的分离,不愿成长。他们的生活失去了自我,他们害怕失去孩子的爱、牵挂与尊重,于是想出各种方法束缚孩子,他们以为这就是爱,其实他们是假借爱的名义,来满足内在自我。在这部分,作者主要分析了现在社会一些孩子的通病,比如溺爱、青春期的叛逆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溺爱,只是父母将来自当做了一个客体,将自己的内在投射在孩子身上,比如自己童年没有得到或者想得到的东西,就使劲强加在孩子身上。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童年太苦了,所以想借由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内心。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挫折商都很低,生活稍有不顺就会做出自杀、自残或者其他可怕举动。而那些叛逆和所谓的“不孝顺”,则是孩子对父母的强制管制的本能反抗。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处在一种自我意识猛烈复苏、不断找寻在我的过程中,而父母的强行介入,则打乱了这种格局,所以他们势必会做出反击。另外,对于在他们成长中由于父母的失误,导致孩子内在的伤害,也会在青春期首先暴露出来,比如有的孩子特别贪恋物质,其实是爱的缺失,他们需要用对物质的占有来证明父母是爱自己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父母只看到了倔强、反叛的孩子,却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他们缩在自己的世界中,画地为牢,却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够帮孩子“成功”,这是多么让人无语的事情啊。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再强调的是:分离是人生的必修课,父母必须将孩子和自己的生活剥离,给孩子空间,也给自己空间。另外,成长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做的,父母也必须修心,随时保持个性独立思维开阔,陪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