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提起阅读,国人总是被以色列、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遥遥领先的人均读书数量碾压,心有不甘。但也不可否认,的确存在差距。现代人阅读的便利往往让人忘记古人读书的艰难,西方国家也并不是自古就人人读书的,尤其是全民普及识字以前。从古时候的只言片语记录,到如今的门类多样、数目繁多,书籍也是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发展形成今天的形式和规模。作为书籍历史方面的专家,马丁·里昂斯对此可谓了然于胸。在《书的历史》中,他便梳理了书的历史发展过程。副标题“西方视野下文化载体的演化与变迁”也明确指出,所讲述的正是西方书籍为主线的发展历史。借此我们正好可以了解一下,书籍是如何从贵族精英阶层的藏书室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又为何德国等西方国家的阅读能够如此普及。
古典和中世纪时代,是书籍的缓慢成型过程。书籍从泥板等简略的雏形,到卷轴、抄本,逐渐形成今日大家熟悉的装订样式,材质也慢慢发展为纸质载体。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雏形,中国的龟甲、竹简、帛书,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莎草纸到羊皮纸,希腊的蜡板,写有佛经的棕榈叶……书写记录的渴望驱动着人们不断去尝试,寻找适合书写、易于保存的媒介。不同地区的古人在探索书写材料时可谓不拘一格、各显智慧。
在成熟的印刷出版时代到来之前,古时阅读资源非常贫乏,不但数目、内容有限,阅读的权利也掌握在少数统治精英的手中,平民大众是不识字也接触不到书籍的。皇家和修道院建立的图书馆,是书籍的主要收藏地。藏书类型除一些科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外,宗教书籍占很大比重。制作精美的宗教书籍被供奉在各自的神圣场所,少数精英才有机会阅读,平民只能听从神职人员的解说。个性化的时祷书成为上层阶级流行的奢侈品。书籍的传播主要依靠抄写员制作的抄本。
德国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技术逐步改进,并传遍欧洲乃至全世界。印刷书籍数目增多,但规模仍然有限。造纸工艺的进步,尤其是机械印刷机的出现,使印刷效率大大提升。当新型铸排机解决了人工排字工序的效率问题后,图书的产量激增。技术的进步,为图书行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及至19世纪90年代,西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基本实现全民脱盲,大众阅读时代到来,图书行业产生了革命性发展。19世纪末,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图书出版量都非常大,但当时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是德国。可以说,西欧国家的高阅读量,与图书出版的历史积累因素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一时期,图书成为普及物走进了普通大众的家。
在技术推动书籍出版业发展的同时,出版商们也各自摸索出成功的商业化策略。“三卷本”小说、连载小说、廉价小册子、童话故事、历史书、地图集、旅游指南、鸟类图谱、百科全书……不同类型的书籍瞄准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在各自的领域深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如今,我们不但有琳琅满目的图书可以挑选,还有网络、电子设备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数字化带来便利,当然也带来挑战。许多人呼吁重视纸质书的阅读,也有人对娱乐化书籍远比严肃书籍流行表示担心。放眼历史,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娱乐化廉价故事早已大浪淘沙、被人遗忘,但经典书籍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未来书籍会如何发展,读者会用行动给出选择,时间会继续书写书的历史。
2017.07.27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