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马未都
“马”这个姓,在现代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牛逼的姓氏。如阿里巴巴的马云。通讯老板马化腾。就连世界网红富豪也是叫个马斯克的。而我今天要说的这位姓马的则是我心中的老男神,上海管复博物馆馆长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初识马未都,还是在2007年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那年的年初,《百家讲坛》推出由马未都主讲的《马未都说收藏》系列电视讲座。
当时我看到马未都上《百家讲坛》还很纳闷。因为《百家讲坛》一直是大学历史人文知名教授学者的舞台。到《百家讲坛》做讲座的人大多数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居然一个博物馆的老头也可以来这里圈流量。但当我听完马未都关于文物收藏的讲座以及后续在新闻媒体上对他的专访之后,我开始崇拜他了。
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小说发表后,被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2008年,马未都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同年获得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称号
一个名人的成功并不是如孙悟空从石头缝那样凭空出世的,在我看来,马未都的成功还是要归结于赛道的选择与对行业的先知先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上山下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对于以马未都、梁晓声这一帮老一辈的文化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忘记的历史。马未都的人生经历是一部人生逆袭的典型案例。马未都只有小学文化,赶上哪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没有用接受过很好的正轨教育,马未都能够坐拥收藏界、文学界小有名气都是依靠自己后天不断努力的结果。
在我看来,马未都就属于收藏。因为从他的言谈举止当中我能够感受到一种人在经历了事物磨练之后的阅历的厚重,这种厚重如同成熟的麦穗低调而谦逊。
听过马未都演讲的人都能感受到马未都身上哪一种厚重的人文气息,这种人文气息是他多年从事文物收藏与文学编辑造就的。文物收藏与文学编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就是能够体验人性的冷暖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文物收藏这个行业真可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万花筒,从中可以看到人世间的百态。
《红楼梦》里面有搞收藏的人冷子兴。曹雪芹在给人物起名字是有一定深意的。为什么古董贩子的名字叫冷子兴。冷眼看兴衰之意。
一件文物能够流传到现在必然会尽力无数人的手。古代时期的当铺是一个很容易看清世态炎凉的地方。我们思考一下,要不是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的人是绝对不会把自家价值连城的宝贝去变现的。所以做文物收藏的人都了解人性了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更容易看到生活的真相。对于一件价值连城的收藏品,我们不单单要关注它的经济价值,更要去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从文物的流通过程中引发的人性与哲学性的思考。
马未都不单单是一个收藏夹,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与编辑。早年的他在人文社当过几年的编辑与王小波、史铁生等中国一线作家与文化名人都有接触。;他曾多次与史铁生有过密切的接触,对史铁生的生活十分了解。就个人阅历而言,马未都的经历是一般人无法接触的。他是一个博物馆一般的人物,他的谈吐无时不刻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是文物收藏与文学共同造就的。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去书写的,每个人都可以重新书写自己生命的能力。事业的目的不是你从其中赚了多晒钱,而是你通过做事了解了社会洞察了人心。
从马未都身上我懂得了,学历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重要的是对大局与行业趋势的把我,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在其中不断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马未都身上有一股敢于尝试敢于坚韧不拔把一件事进行到底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他成为了不起的收藏家。
点赞马未都,一个可爱的北京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