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过圆柱形(知道侧面弯曲可以滚动,而底面平平不能滚动)。生活中学生储备了丰富的圆柱与圆锥的“原型”,但是对于两种立体模型的特征理解还没有那么深刻。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义为引导学生构建圆柱与圆锥的数学模型,并掌握其特征、高、侧面等知识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分类活动,引导学生对现实物体形状的研究,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离出立体模型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描述分类的原因,初步认知圆柱与圆锥模型的特征与区别。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数一数,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圆柱的底面、侧面的不同,深化圆锥模型的建构,并通过课件演示,加以学生的想像,体会出圆柱有无数条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想象圆柱逐步变成圆锥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圆柱和圆锥两种模型的区别,所以在研究圆锥时,借助前面对圆柱特点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圆锥的模型,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后面一追问,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又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作了铺垫。
在课堂练习布置时,学生在练习中加深了对圆柱和圆锥两种模型的认识,其中在1、2小题比较和辨析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有了运用,有了判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最后1小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在教学时,也有不足的地方。孩子对立体图形特别感兴趣,因此课堂的组织显得稍有一些乱。部分学生走马观花,没能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纵观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大部分学生能从活动中感受圆柱和圆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