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的古文改写构思

《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古文改写

《铁杵成针》写一篇故事性很强的小古文。除去题目,全文一共才五句话,共计45个字。但是这五句话,却把一个小故事交待的清清楚楚。

第一句,“磨针溪,在象耳山下。”这是写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象耳山的环境怎么样? 磨针溪又是什么样子的?此处可以让学生拓展写一段环境描写。

第二句“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这是写故事的起因,李白在山中是怎么读书的?他为什么会逃学呢?他上课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又可以写一段。

第三句和第四句: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这是故事的经过。在这里可以重点写李白和老婆婆的对话,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话描写也是一个训练点。此处的对话描写,可以分成好几个自然段来写。

第五句,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是故事的结尾。结尾处可供读者发挥的余地也很多。


《囊萤夜读》一共才33个字。课文基本上就是在客观叙述车胤的故事。它的情节性不是很强。我跟学生说,你们可以想象一下,车胤是怎么想到用萤火虫来做灯这个主意的?车胤家里面是什么样子?车胤都读哪些书?他读书的样子是怎样的?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联想。

后面看学生的作业,我发现一个愚公移山版的铁杵成针。不知道是他看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还是自己想出来的,非常值得纪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