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篇:我喜欢实体书,我也推荐电子书。】
今天我又打包了一箱书,通过物流发回了家。(要是发快递那一箱书得百十块钱,发物流仅需十块。)这个月才11号,我已经往家里发了两箱书了。相当于我屋里现有图书的1/4。
这些书有的已经跟了我五六年,搬了三四次家;有的则是入手没多久,刚刚看完。你猜为什么我会带着那么多书奔波五六年?现在我又为什么把他们都寄回家了呢?
我喜欢书,不仅仅是喜欢读书,而且是喜欢读纸质书:喜欢书本的分量,喜欢白纸黑字的实在,喜欢一页一页翻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好书能给我安全感:从小寒暑假我也很少出去玩,只要有机会,我都想找到一本书来看。好的书籍总能让我看到更大的天地,思考更多的问题,看到更多维度的世界,也更多的帮助我解决问题,消除迷茫。好像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如果没有找到,那就换一本书,换个维度,换个视角,你会发现原来早就有很多人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且每个人竟然都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你可以选一个,也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你会发现你要考虑的不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搞清楚了,你想要达到的目的,解决办法自然而然就呈现在你的眼前。好书带来的安全感,就是可以让你在前进的路上无所畏惧。
所以有的书我会一直带着,虽然不一定都有机会看第二遍。它们就像护身符,不一定真的有用,但是带着它们心里就多一份坚定。
那现在为什么我要把书寄回家呢?而且有的时候还是我带了好几年的?
一来是书实在太多了,必须减少行李。实体书对于租房子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座大山。我上一份工作相对来说压力较小,上班紧张而忙碌,下班比较清闲。忙的时候是挺忙,但都是可以按部就班做完的,所以在工作之余,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书。
读书我又不喜欢借别人的书读,我觉得好多书就一定要买来拿在手里慢慢读仔细读。但是好书太多了,所以逢年过节的我就囤了好多书……正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没读过的书就一直跟着我,读过了的又想放在身边当护身符。一直到现在下定决心往家寄的时候,稍微一收拾竟然挑出了两箱。
二来现在读的书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也没有时间涉猎更多的领域。以前读书想看什么看什么,大多都是“没用”的书,现在看书多是技能提升或专业知识学习类的书。
以前读的书范围相当广泛:天文学,天体物理,科技杂志,物理科普,科幻小说,世界地理,旅游,世界名著,世界通史,人物传记,诗歌散文,经济学通识,人类学,心理学……喜欢的领域会更进一步的研究,其他的都是通识水平。
现在的工作性质基本是全天候待命,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自由时间之分,所以精力要靠自主分配。而且现在的工作其实对专业性要求特别高,与时事的关联也很强,必须每天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相关时事热点动态。所以现在阅读范围收的很窄,主要集中在金融类专业知识的精进、经济学相关素养的提升、相关法律知识的补充以及商业热点新闻的关注。
寄书之前我做了一个粗糙的展望,发现很多书我一两年之内应该没有机会读第二遍,所以就挑了出来寄回家。当然有若干我认为难得一见的超级五星好评的书,还是要在我身边留一段时间的。
另外就是还没有读过的书……嗯,继续加油。
另:现在书籍市场上鱼龙混杂,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可能只是造势。网上点赞多,评分高的也不一定就是好书,可能还有水军。所以我买的书,要么是有朋友推荐,要么是有专业书评,要么是我自己在新华书店先读了一部分,确定值得买才会花钱买。也因为如此买回来的,起码都是我认为不错的书,不管读完没读完,我都不可能当废品卖掉。我也不会二手卖给别人,因为既然我买了就是我想“拥有”这本书。所以,那些借了我的书不还的人,我没有张口要不代表我不会“缅怀”这些书。(明确表示是“送”的,那就是我真心诚意送给你的,安心收下吧。)
另外有朋友建议我读电子书,用kindle。现在我是可以接受的。绝大多数的书我认为都可以读电子版了,极个别非常好的书我还是希望能有实习书收藏。
那为什么我不从现在开始就用kindle呢?还不是因为穷。(要是有人送我个kindle,我可以给你提供读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