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生命的轮回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构成的。只要惑业不除就如闭环无端在轮回中往复流转。
死亡与结生相续,包括死亡、中阴、受生三方面的内容。
生命有生必有死。前期的受生是我们不能把控的,对于如何死,死去哪里,是人生的必修课题。从生到死看似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实只是相对而言。生命的整个过程都是自己在书写。
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仁者寿”,倡导人们去行善事;佛法也提出“止恶行善”,这不是巧合,行善能给众生带来的利益是不可言表的。
“寿尽死”,是世人追求最理想、最完美的结局,但当下又有几人能做到?受当世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在改变,再加上不自律,饮食上无有节别,不健康的饮食,摧残着身体的健康,再加上纵欲过度,对寿命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一生福报相对而言是有局限性的,如同一块蛋糕,吃一块,就会少一块,吃的过快、过多,长此下去,福报就会越来越少,与之对应的就是“不平等死”。
人之亡时,四大支解之苦,是每个人面对的现实。经历粗心死和细心死两个阶段的过程。死心有善念、不善念、无记心三种,这三种心都处在粗心阶段。善心死的痛苦比较轻微,不善心死的痛苦的就会加剧,更关键的区别在于善与不善是决定未来生命的走向。临终的念头是如此关键,如何把握真的是一个未知数。此时的当下,就要训练善心,给自己培植福报,也许临终之际才能把握住善心。
粗心阶段决定人的未来,如此重要,对于不是修行人来说,靠他利把亡人引向善念,这也体现了临终关怀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对于利他人也是培植自己的福田,结个善缘。
中阴身阶段非常关键,决定着未来的生命形态。除了升天和下地狱之外没有中阴身,通常情况下,中阴身都要经过等得生缘的过程。中阴身寿量只有七天,一共可以更换七次,最终一定会随重、随习、随念而投生。
相对于生命轮回的本有阶段,时间是最长的,也是唯一能由自己把控的阶段,其它三个阶段生有、死有、中有都只能被动地由业力和惑业牵引着去受生,经历死亡和中有。如果在本有阶段,抓住机会去修行,发出离心、菩提心,最终证悟空性,对未来生命才可指日可待。
日常的修行就要念三恶道苦、念死无常,珍惜暇满的身份,时刻与法链接,用正确的思惟方式指导人生,对未来的生命负责。心变,一切会随之改变。
人的一生,不仅要有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更要有生命的深度。对于众生而言,生命的长度,就要如理如法去修行,人生才会有所改变。生命如果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那只能是苟且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生存就失了去真正的意义。生命中更该有的是深度,有利他的精神,去包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更重要的是引导众生走向觉醒。
我们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思考,对未来生命如何去诠释,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方向,精彩人生只是当下,能够觉醒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