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名军人的中场战事
或许我们看到了爱国情结,鲜花礼遇,人人热爱英雄。而商人却将这些浴血归来的战士作为自己宣传炒作的商品,只是一个个穿着军装的模特而已。又或许我们看到了放弃,斯图尔特饰演的姐姐执着于将弟弟带离战场,讽刺地点出政客们真实的目的只是石油,有些年轻人只是为了保险金和高额补助想去当兵。但士兵们坚持着荣誉,放下个人成为集体。所以,什么是爱国,什么又是放弃?
对于军人来说,战争甚至无关大国利益,不需要那些虚无的主义和精神,他们在做自己需要做的而已,为的只是同一战壕的彼此,这也就是他们互道“I love you”的含义。这是军队这种环境的单纯之处,在战场上,什么都发生得太快,,在某个时刻,他们只有each other,也就只为了each other,所以“I love you”,并不为了一起成为所谓的英雄,只是为了让对方活下去,一起活下去,其他,可以什么都不为,就是这样简单。
所以便有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故事的展开,一群从战争中中场休息的大兵们,回到琳琅满目的现代社会,他们失去了战友,却被当做英雄。当年轻的主人公有了一个离开这场战争的机会,明知道坚持一场战争其实对他似乎没有意义,而战争英雄的称谓又被置于他的身上,所以抉择是否下场是他整部影片一直在做的事情。
影片穿插着现实和伊拉克两个时空去表现Billy的心路历程,选择离开并非怯懦,选择留下并非虚荣。
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姐姐斯图尔特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不过恰到好处了,她属于一个放弃战场的因素,但并非真正去造就弟弟的人,造就Billy的也不是那些“根正苗红”的其他家人。姐姐Kate这个人物,映衬了热捧战争英雄光鲜之下的思考和忧虑,小小地平衡了主旋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不是美式主旋律爱国,也不是放弃的纠结,只是一个军人的故事,军人就是军人。
《繁花》—平淡的上海生活
对于《繁花》我最深的印象,有两点,一是它有些读不太懂,多半靠领悟的上海方言,南方的方言与北方方言不同,书里出现在很多的上海方言,有些时候多半靠猜和联系上下文,这是我第一次遇到的情况,一般人写书都会采用白话文,但是用方言来写作的情况我是第一次碰到。二是大多数情况下搞不懂主人公是谁,书里是第三人称叙述,没有多少直接的内心描写,而是将对话转为第三人称表现,来叙述故事,似乎写到谁谁就是主人公,由沪生到小毛再到阿宝,每个人好像都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从他们的居住环境到他们的身家背景,每一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解释,甚至来一些小角色的故事也交代的无比清楚。
上海在我们这代人的眼睛里,是繁华时代的代表,它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它历史悠久,对于它的最初印象就是老电影中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有人说上海是冷漠的,有人说上海是温情的。但在《繁花》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上海,书中表现的上海人民的生活实在让人感到有趣,如果说原来,上海在我眼里就是红遍大江南北,表情高傲,浑身名牌,始终站在时代顶尖的女明星的话,书里的上海就像是女明星脱下礼服,卸了浓妆的样子,朴朴素素,平平淡淡,一样要为吃穿用度发愁,一样要为时代变革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