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几乎是流着泪读完的,化身书中的我,游离于那个时代、那段岁月。小说的主人公徐福贵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从一个纨绔少爷到一个流浪汉,后被国民党抓起当兵,在一次战斗中大难不死,怀揣着“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的幻想,迎接他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凄惨的经历。穷困的生活,不得不把女儿凤霞送给了别人,儿子有庆因给县长女儿输血,被无良的医生“杀死”,女儿凤霞“生产”时大出血而死,不久,女婿二喜在工地上的一次事故中不幸离去,妻子家珍终于承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最后撒手人寰,只剩下外孙苦根和他相依为命,读到这儿,我心中升起一丝曙光,我想福贵是有希望的,因为毕竟年幼的外孙苦根给他这个家庭延续下去的希望。不料,作者笔锋一转,年幼的苦根却因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撑死,我眼前一黑,有些怨恨作者,为什么不能给他留点念想呢?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的粉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和一头老牛在夕阳下回忆。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福贵、家珍面对多舛命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彰显了这个善良人家的可贵,特别是对于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春生的原谅,家珍的那一句“春生,无论怎样,都要好好活着”,高大、善良的形象呈现在我眼前。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一个个先后离去,而他却依然能友善地面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没有一句怨言。我看到了福贵坚强的一面,命运如此悲惨,他却从未被打倒。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所说,人可以被毁灭,但绝对是不能被打败的。福贵亦如此。
记得早些时候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她的字里行间,我感触到是坚强,是不屈服于命运的高贵。在丈夫和女儿病重期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不顾自己的顽疾,终日往返于家和医院,那种彼此的眷恋、血浓于水的亲情,字字句句,都跃然纸上。面对丈夫和女儿的相继离世,老人怀着巨大的悲痛,收拾心境,重新上路,这又是怎样的勇气呢?其后近二十年,老人笔耕不辍,在痛苦中平静地回忆生命中的美好。
掩卷良久,仍不能从苦难的情绪中走出,活着,为了什么?正如书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