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手书市淘了《张爱玲文集》已经有好多时间了。一直都是随手翻一翻,偶尔也写两个字,记录下。总体来说张爱玲的文章,带着点悲伤的情绪,也带着点深邃的心绪。
今天再读《迟暮》小文。
美人迟暮,再没有比美人上了年纪,成了昨日黄花,被一脸娇羞的年轻女子拍死在沙滩上来的更悲伤的了。
小文开篇就是作者一贯的手法,用环境描写开篇。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东风——桃花——柳树——清明——春天,这一段描写了暮春的美丽,有红艳艳的桃花,有细柳扶风的柳树,还有细草芊芊的绿茵,一切是那么的放任、纵情、癫狂,这正暗示了一个初入社会的张力四射的年轻女子。可是“多事”二字,便将封姨这个迟暮的美人给孤立了出来,在这缤纷繁华的春天: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
几次读这篇《迟暮》,读完看日期【一九三三年】,而当时张爱玲才13岁,13岁却写出了31岁迟暮美人的心境。看多了穿越文、重生文的我,总会有种作者穿越重生的感觉,13岁时如何有31岁女人的感悟出来的呢?1933年,还是抗日的时期,以当时的时代来看当时的整体环境,这个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中,上海滩上的女人一过30岁,由于长期劳作或者作为交际花,会老的很快,皱纹出来,很快会被后来的活力四射的年轻女孩居上。
其实,看当代社会,小城镇可能因为生活比较安逸,还没有太多体会。在大城市里,诸多的女性拼搏事业,到了30岁,也拼到了一定社会地位,但是却不敢放松,不敢结婚,不敢要孩,盘旋在企业、领导、客户等中,过着高压的生活。可是,
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
不过,我们这一代的女性,终究要比她那一代来的更坚强,即使“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即使我们改变了容貌,气质,但是我们不会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更加不会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毕竟我们这一代的女性可以发展的空间太多太大了。
“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我们终究会笑看人生。金色的秋天也是很美丽耀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