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凯歌~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①家里一大堆事,但是都无关紧要,实在懒得动手处理……
②自己很想做一件事,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大了,就立马放弃了……
③有的事很容易,而且做了还有钱赚,结果比谁都积极……
对于没能愿意去行动的人,我们也不要对自己产生内疚。这是我们的心理自带的保护机制在发生作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福格教授总结出一个关于此心理机制的一个模型【福格行为模型】,它揭示了人的行动网络是复杂的结构。
简单说,我们要为某件事付出行动,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因素:
①动机
动机,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做事,需要一个目标来引导。没有目标,人就是一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
②能力
能力,也顾名思义,做一个事对自己来说的难易程度。
当一件事很容易,相对来说,我们会倾向于去做它。如果很难,除非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导致动机畸高(比如家人受到了别人的伤害、自己最想做的事/最爱的人被人玩弄、瞧不起),那么我们大概率会放弃。
③提示
提示,严格来说是一个触发器。
人脑的潜力,平时都是被压制在意识的深处。只有特定的时间或者特定的事情,才能激发情绪,进而激发出这个潜力。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平时吊儿郎当的,佛系对待一切,但某一天,他突然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做事也认真了,也更卷了。这大概率就是他的触发器被启动了。而启动它的,可能是某个人,也可能是某个事。但不管是什么,这个人/事,一定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如上图所示,如果将每个人的行为机制进行量化数据处理,可以用一张坐标图进行展示。
横坐标表示能力强度,数值越大,表示能力越强(难度越低),数值越小,表示能力越弱(难度越大)
纵坐标表示动机强度,数值越大,表示动机越强(行动意愿越高),数值越低,表示动机越弱(行动意愿越低)
我们知道,在能力和难度的双因素组合下,一共会产生下面几种情况:
①能力不够,动机也弱,位于行动线以下
②能力不够,但动机足够,位于行动线以上
③能力足够,但动机不够,位于行动线以下
④能力足够,动机也强,位于行动线之上
(1)先说第一种情况:能力不够,动机也弱,位于行动线以下
这种情况下,就如图中的A1点所在的位置,位于行动线的下方。表示我们不愿意付诸行动。
这其实是绝大部分社会人的现状。
以我写作这个事为例:半年前,我还在对写作这个事头疼,觉得虽然它是个很棒的价值输出方式,但自己从小就讨厌语文,不喜欢语文,更不喜欢写作,导致我对写作一直是抱着恐惧、嫌弃的心态,迟迟不敢动笔(这就是动机不足)。另外,我的文笔也不怎么样,虽然逻辑思维还OK,但文字表达能力还是太弱了(能力不足)。
(2)再说第二种情况:能力不够,但动机足够,位于行动线以上
我忘记了是看的哪本书,强调了写作对于发展个人事业、创业的重要性,并且,写作是价值输出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后来我就开始试着写了,从每天几十个字,到每天能稳定输出几百字,到现在只要想写,就能稳定输出1000+字/天(虽然很多时候写出来的文字在别人眼里都是废话,但走出第一步更重要)。
我逐渐发现了写作的一些乐趣:
比如,将自己内心世界的乌托邦,用文字表达出来;
将自己内心的郁闷发泄出来,让心里好受一些;
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以教程或复盘的形式分享出去,输出知识等。
自此,我对写作的目标感也越来越强了(动机上升)
从今年六月底注册公众号以来,目前已经写了33篇篇幅不等的文章。知乎平台的文章、想法、回答也累计超过了30篇。简书平台已经连续日更超过了50天。
当然,我的写作历程还没有充足的时间沉淀,所以能力还不够。
这时候,我就达到了图中A2点所代表的情况,已经达到行动线之上了,如果有什么想法,只要坐在电脑边,那么立刻就会打开Word文档码字。如果在外边,那么我会先用flomo笔记记录下想法和要点,回家后再围绕这些想法和要点去展开写作。
像上面的坐标图中的A1→A2的过程,其实就是很棒的成长历程。
(3)第三种情况:能力足够,但动机不够,位于行动线以下
如上图中的B1点所示,对自己来说没有难题,什么都不怕,但就是不去实践。
这种情况,更多见于一些隐藏的“I”人大佬。
他们很有实力,但就是因为一些原因,不太愿意展示自己,也不看好自卖自夸的行为。
当然,还有一类人,就是只会不断输入,但就是懒得输出的人。
他们疯狂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试图让自己变完美之后再出现一鸣惊人。
但实话说,知识和技能是无边无际的,学到的知识全部压箱底,最终只会变成死知识。
闭门造车是成长中最忌讳的行为。因为你自己认为的完美,可能并不是大家认为的。缺乏利他价值,未来就难以变现。更何况,别人只关心自己过得好坏,一个人如果过多展示自己的过往成绩、如何如何牛,挣了多少钱,买了多贵的豪车豪宅,相信我,他们一定会厌恶这个人的。
※如果你处于行动线之下,那么请停止做横向移动(向右提升能力),赶紧进行纵向移动(向上提升动机)。
毕竟,能力是无止境的,等你达到所谓的“完美”后,你可能会因为对比效应,又会觉得自己还“不完美”,然后再去学习,再觉得“不完美”,从而陷入无法行动的诅咒圈。
至于如何提升动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去阅读一些好书,多走出去结交更多的人,多陪陪自己的家人,多做做家务,多去街上看看这个社会,甚至就在房间里打坐冥想。
知识本身只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What和How,但不能有效指导我们Why。
而这个Why,才是做成事情的秘诀。它才是提高动机的关键。
(4)最后一种情况:能力足够,动机也强,位于行动线之上
这种情况,那绝对是妥妥的全能型人才。放在就业市场上,那一定是各大企业都想要的人。
不过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其实自己做创业者,更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当然,能力足够,动机也够,并不代表事情就能完美进行。
还记得刚才提到的第三个因素——提示吗?
与其说是提示,不如说是触发器。
打个比方,我们在一些谍战剧里会见到这种情节:敌方的特工害死了己方的重要人员,甚至还杀害了他们的家人。己方这一边愤慨至极,抱着必死的决心同敌人决战到底,于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充足的武器,足够的人手(包括善于侦查的特工、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善于用心理战的劝降专家),总部还提供信息支援,准备得非常充足,希望将敌方一网打尽。
但是,敌方在正派的总部这边安插了内奸,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敌方的掌控之下。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可能就会被敌方反伏击。
在谍战类作品中,这种情节是一个很重要的伏笔。如果不知道有内鬼的情况下出击,己方这边必定要吃亏。但一旦知道这一点,己方的行动部署势必要被打乱甚至重新部署,因为如果要进行行动,那么必须先铲掉这个内奸。而这样虽然保证了己方人员的人身安全,但可能会丧失最佳战机。总之,己方实际上已经处于被动状态。
这个内鬼,其实就是剿敌行动的触发器。如果不能注意到并处理它,那就存在被敌方反杀的风险。
同样地,很多事情都存在一个“支点”,处理不当,很可能还不如不执行。
当然,这个触发器,可能是积极因素(比如奖励),也可能是消极因素(比如惩罚),可能是人为造成的因素(比如附加一定达成条件的金钱利益),也可能是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比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我们无法预测的运气)
就像前几年,一个疫情直接打乱了我所有的关于职业生涯的规划。
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尽人事听天命,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就可以了。
总之,如果想要让自己摆脱“行动上的矮子”的称号,一定要先做起来,哪怕只是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
如果缺乏动力,那不妨让外部力量来鞭策自己。比如可以和哪个朋友约好,监督自己的完成情况,完不成就给这个朋友发个红包,毁约就绝交等等。
如果缺乏自驱力,读一读一些有关认知成长的书籍,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热爱。
另外,千万不要觉得简单的事就不值得做。科学极致的刻意练习,才是打磨基本功的不二手法。
在日剧《龙樱》中,几个学校的差生,参加了由樱木老师筹办的东京大学特殊补习班。明明自己在读的高中,但数学基础却只有小学水平。那么缺什么就补什么,指导他们数学的柳铁之介老师,就让他们从小学的数学计算题做起来。之后他们的数学成绩才会在老师的帮助下稳步提升,并有部分成功考入东京大学。
好了,关于此模型的个人解读就到这里。因能力有限,可能部分解读会有失偏颇,欢迎懂行的朋友批评指正。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您可以对照刚才的坐标图,分析一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也欢迎您的点赞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