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五千 2025.1.30# 我有一个贵友,叫弯弯
我有很多朋友,能用“珍贵”二字形容的朋友,廖廖无几,弯弯便是其中一人。
2025年寒假伊始,我便飞往深圳,自费参加为期三天的第17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培训。在培训期间有幸结识了一位来自广州的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王弯弯。她是《教师博览》改版后的第一期封面人物,年纪轻轻的她已在《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班主任之友》《江西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多篇,已出版个人专著。她是我们这期写作班的明星学员。
我到深圳的第一个晚上,室友敏敏(江西作协廖仲敏老师)就向我隆重介绍了王弯弯老师:雪霜,这一次写作班王弯弯老师也来了,她可优秀了……
次日,当我和敏敏见到王弯弯老师时,主动跟她打招呼,她很热情地回应了我们。她看上去清新又明媚,言语间散发出灵动、睿智的气质,她笑起来的时候两眼弯弯,让我不自觉地联想起她的名字。
写作班的学员都很喜欢她,亲切地唤她:弯弯。弯弯虽然已是名师,但她一点也没有架子,非常谦虚好学,对每一个学员都很友好。
第三天研修活动结束后,室友鑫鑫计划邀请我和敏敏去吃深圳特色菜,刚巧,弯弯也要跟她在深圳的一位好友相约吃饭,她建议一起聚餐。于是,我们四人没有参加当晚的大组聚餐,坐上弯弯朋友的车直奔市中心的一家饭馆。
一上车,我们便开启了“聊吧”模式,到了饭馆,继续聊,由于聊得太尽兴了,我们吃吃停停,饭菜都凉了……席间,弯弯向我们分享了她的创作历程,原来作为写作高手的她也经历过投稿屡期失败的“低潮期”,但她没有放弃,一直写,坚持写,才最终被看见。饭后,我和敏敏都觉得意犹未尽,邀请她晚上回宾馆后继续到房间一叙。
晚上11点多,弯弯带着一大包零食来我们房间了,鑫鑫煮了一壶水,我们一边嗑瓜子一边聊天。从写作聊到人生又聊到教育,一直聊到了凌晨两点半。在聊天中,我们得知弯弯坎坷的过去,她在婴孩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后来也因改嫁而抛弃了她,还曾一度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但她最终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从苦难中走了出来,并把苦难转化成生命的智慧和能量,在伤口处长出出翅膀,犹如涅槃重生。正如弯弯自己写的文章《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中所说的那样:
岁月如风,一切都被风吹散了,要说苦难留下的痕迹,就是我如今强大而柔软的内心。
那晚,我们还向弯弯请教了很多写作方面的问题,她都一一为我们解惑。现梳理要点如下:
1.要多读名师的书,读完就要实践。实践过了就要及时总结、反思,并用文字梳理、记录下来。
2.要敢于公开写作,经常更新自己的公号或简书,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有专业人士的微信群,勇于自我推荐,让更多人看见,说不定哪一天会遇到自己的伯乐。
3.每天或每周化出整块的时间,固定时间写作,每次写500~1000字。(如每晚7点到8点,写1个小时,至少500字);周末、假期清场式写作。
4.写作靠平时积累。等积累到十万字以上就可以考虑出书了。
5.要乐于“搞事”,不要害怕折腾,经常在班上实践一些新理念、新做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富有创意,为写作积累素材、增添灵感。
6.坚持投稿,反复投稿,哪怕几十次不中,也不要退却,说不定有一天编辑也会被你的毅力和诚心打动,从而向你敞开大门。
7.跟后进生的家长沟通,要多共情,表达出担忧、关切之意,而非责备和批评。转化后进生的过程、家校协作也是值得记录的写作素材。
感谢弯弯的真诚以待和倾囊相授。
那个深圳的夜晚(2025年1月20日之夜),由于弯弯的到来,而变得意义非凡。
人生能得如此贵友,何以庆幸。我跟她虽是第一次相识,但却像多年未见的老友般亲切。
写在最后:
今天是坚持写“海拔五千”日志的第三天,虽然每篇文章质量不算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意义”所在。
“海拔五千”群里的依依老师在今日的日志中写道:
写作本身就是绝美风景,写作时已然光芒万丈。
绝美风景就在提笔间,愿你我都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