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更新了一周的笔记都是与模型公式等相关的内容,说实话我自己觉得很抽象,即使有示例还是不好理解,看看别的东西吧。
为什么对股市感兴趣呢,最近看论坛看到有人分享的来自《伟大的博弈》这篇文章的的一段话:
“尽管有数不清的海难,人类依然扬帆出海;同样的道理,尽管有无数次股灾,人们依然会进入这个市场,辛勤地买低卖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手里的资金投入到股市,去参与这场博弈。这和人们去探险——去看看地平线以外的未知世界,是一个道理。它们都是我们人类本性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事实上,在资本市场博弈和到未知世界去探险都源于我们人类的同一种冲动,因为市场的地平线之外也是一个未知世界 -- 未来。”
《解读基金》这本书是我在去年上长投学堂的网课时候,老师推荐的课前读物。我看了一下电子书非常的古老的感觉,一看发表时间是2007年,确实很老了,后来就没怎么仔细看。等到最近找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写的一篇博客《十一年后再说《解读基金》》链接:http://laok2.blog.sohu.com/325829267.html
有些观点需要记录一下。
一、 关于主动基金和被动基金
在作者写作《解读基金》的时候比较看重主动基金:一方面主动基金表现的很好,大面积超越指数;另外一方面,指数基金又太少太少。除了几个宽基指数,比如沪深300,上证1800,深圳100就没有了。根本没有什么行业指数,中证指数也刚刚开始。但是现在可挑选的东西就非常多了,指数有非常多的好处,尤其做资产配置、基金组合。没有风格漂移,也没有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
二、关于赎回策略
作者是长期持有的鼓吹者,遇到以下三种情况才会考虑赎回:
- 这个基金不再是我想投的,比如风格变了,基金经理变了等等;
- 我的投资目标达到了,风险收益需求变化了。
- 市场太疯狂了,也要赎回基金。
那什么叫市场疯狂? 现在且慢,雪球,蛋卷,长投温度,各种证券APP及同名公众号都会给出估值,给出估值百分比,貌似很好判断市场改高位还是低位。可以前没有这东西啊。其实也简单,你就去听!听听周围的人,那些和你无关的人在扯些什么。在地铁上、在公交上、在餐馆里面。如果你动不动就听到周围的人在高谈阔论他从股市上赚了多少钱的时候,那一定是疯狂了。永远记住不会大家都赚钱的。这时候就该跑了,至少该减仓了,不能加仓了。 同理,如果周围没有人谈论股票,骂股市的人都没有的时候,那就是低位了。记住一条,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是懒得理你。:)
三、财富管理
我喜欢基金组合,比如书里讲的再平衡或者核心卫星式组合,其实只是在基金这个资产里面打转转。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从个人总财富的角度去考虑财富管理的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基金,什么样的基金组合,基金公司和主理人给出的那个净值曲线和你持有的这个基金和基金组合的曲线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因为的买入卖出点是不同的),更关键的是这只是你总财富的一个部分。即便你是一个很稳健的投资者,你也可以非常激进的组合,但重点是这部分资产的仓位是多少?你把你的总财富的50%投入进去,和只是5%的投入,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你不能说,你买这个组合,那我也买。但咱们两个的风险偏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完全不能比较。核心是买多少。
每个人都要明白,你持有的所有基金和基金组合的累加才是你要管理的财富,而一个基金、一个组合,只是你的一部分资产而已。
四、 关于定投
定投是一个好的投资方式,尤其对于刚刚开始的投资者。但要注意,当你定投了几年后,影响你心情的是你的存量资产,而不是每个月放进去的一小部分了。所以,我觉得定投还是要符合你的风险偏好。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对于基金投资更是这样。基础知识就那一点,但投资经历更为重要。去做去想,去想去做。人在江湖漂,怎能不挨刀?
什么是定投
定投只是一种投资的方式,而不是投资的品种。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定投是万能的,是可以百战百胜的。只要是投资就有风险。这种风险本质上取决于投资的品种,而不是投资的方式。定投优势更多的是和其他投资方式相比而言的,比如一次性投资,或者趋势投资相比而言的。定投的核心是不依赖对市场前景的判断,而是一种机械性的,靠长期平均来解决如何买入的问题。定投一定不会得到最优异的效果,但定投也一定不会得到最糟糕的结局。这对广大业余投资者而言,能得到一个中等的投资结果已经是非常理想的状况了。因为我们最大的弱点是自己的贪婪。
定投也是非常符合长期投资的理念的。市场的波动是必然的,也是没有办法预测的。这种波动只有靠长期投资来进行平滑,所以定投者也必然成为一个长期投资者。对于工薪阶级来讲,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不是靠一次两次投机而建立起来的。长期、持久才能积少成多。当然,如果你已经有很多的现金存款想进入市场,那定投不是你的选择。但对于一般的百姓,为了10年后孩子的教育,为了20年后自己的养老,在不影响现实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每个月拿出一部分收入,强迫性投资,岂不是未雨绸缪的良策?
不过,对定投的理解也有很多误区。首先定投不会让咱们包赚不赔。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去购买无风险的货币基金。随着市场的起伏,自己的投资市值一定会变化。如果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去赎回基金,那赔本也是正常。实际上,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坚持定投,因为这时候才是低价收集筹码的时候。也只有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坚持定投,才可能在市场高涨的时候获得收益。其实投资正确的思想是低买高卖,而不是高买再高卖。
其次,理论上定投是波动大的品种有优势,比如小盘的指数基金,甚至杠杆型的基金。但是我认为选择定投品种的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要符合你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这个品种的基金进行一次性购买会让你感到难受的时候,那也不要定投他。因为当你定投几年以后,你会发现,你总市值的波动已经取决于你过去的积累。很难想象一个稳健的投资人,每月定投2000到一个指数基金上,两年以后的持有接近50000元的指数基金会安安稳稳的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那时候,月增加的2000元对平衡波动已经没有大的意义了。所以,我认为定投债券基金,甚至货币基金,都不是不可以的。
第三,定投只解决了一个买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卖出的问题。而只有卖出和买入的差价才是你的利润。还是那句话,千万不要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赎回你的基金。一定要挺住,挺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在低价的时候赎回,亏本是正常啊。
第四,定投的品种是不是必须从一而终? 我认为没有必要。定投的品种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调整。这并不和定投的原则相违背。定投的基本原则只有两个,一个是不预测市场(定时),二是强制性积少成多(定额)。至于把这个钱投入到什么方向,这取决于你的资产组合,除非你只定投一只基金。你在一个基金上定投了一段时间,又到另外一个基金上定投一段时间,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只要你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你转换的原因。
定投的原则
首先,我的基本投资思想是保持股债的平衡,也就是根据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个平衡比例,比如1:1的比例。然后根据再平衡理论,始终努力保持这个比例,也就是稳定我的风险。定投会改变这个比例,比如开始的时候,我定投股基,但当我的股基比例过高的时候,我会改定投到债券。另外在股基中,也有大盘基金和小盘基金的区别,我也有个比例,这样,也会在这些基金中平衡。但有一点,我依然是定时定额,只是投资的品种会有变化,依然是把闲钱尽量地投入市场。只是可能是股基,中小盘,也可能是债券。
其次,我没有定期存款,也没有国债之类的投资。除了一些必须的活期以外,基本上银行卡上是没有钱的。工资的大部分就被我先定投到货币基金中了。再怎么加息,货币资金也比活期好啊,流动性也不是太差。现在很多基金公司开放了直销定期转换业务,比如广发的“钱袋子”、上投摩根的“现金宝”、富国的“富管家”,这样我先定投货币基金,然后再定期把里面的钱转换成我需要的定投品种,岂不是非常方便和简单?而且还能享受4折的优惠和其他转换的优惠。
其实有个观念一定要明确,无论是定投买到的基金,还是一次性申购买到的基金,都是你投资的一部分,都是你总资产的一部分,唯一不同的是投资方式不一样。但到你的账户上,它们都是一样的了,所以基于总资产配置的考虑更为重要,千万不要在心理上把这些资金分成细化的子账户,这部分是一次性买入的,那部分是定投的。这些都是你的钱。
不过,如果发了年终奖,我是不会把年终奖分成12份,慢慢地定投的,那实在很愚蠢。如果市场在高位,我会先买入货币或者债券基金,然后再考虑合适的机会进入风险高的品种。如果市场在低位,那当然是直接买入的好机会了啊。
简单的说,我现在是保持一个1:1股债比的投资组合,然后每月的收入,先定投货币基金,然后再定转进入这个组合。而具体购买的品种取决于我组合的情况,缺啥买啥。
总之,定投只是一种投资方式,但的确是一种好的方式,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克服人性的弱点。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我曾经推荐过好几个月光族经过定投,变成了万元户,也没有见他们少买件衣服,少吃一顿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