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深,本钜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厅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恆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北史 列传第七十四 魏德深
这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管理方法:
一是严加督责,就是把上司当上司,把属下当属下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要注意两点,
这种管理方法通常都适用于大型机构,比如像国家,没有一整套严密的管理体系,没有逐层管理监督的制度,能行吗?国家必定大乱
再就是这种管理方法要得其人,也就是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方法,否则适得其反,这里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二就是像魏德深那样,放任自流,只约束几个长吏,充分发挥下属的主动性,这种方法跟上面那种相反,通常都只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因为这种方法不太适合做大规模的整体性调动,因为人天生具备一种属性就是非一致性,肯定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光依靠人能够自觉,当然这种方法就肯定要估算去除这里面耗费工时在里面偷懒的那些人的冗余损耗,为什么在这个例子里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我认为这里包含了古代民风淳朴,不管多么战乱的年代,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是非常善良勤劳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跟官府作对通常都是逼上梁山,这一点我们看看民国时候的人们跟现在通过改革开放的人们总体对比就知道了,记住我说的是总体,并非个体或者单独一个群体,民国的人们都能具备我们所佩服的那种兢兢业业,刻苦耐劳的精神,更不用说古代的劳动人民了,在营造这件事上,纯属体力劳动,而劳动人民天性善良的性格,只要你给他们一点点好,他们就会感激涕零;
当第一个条件具备以后,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就非常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第二点就是,魏德深并没有放弃对吏长的督促,在督促的同时又注意了方法,不是说你要监督人民好好干,争取尽快完成工期,而是说你们要注意身体,注意适可而止,养精蓄锐,这点小事我们这个团队来办是绰绰有余的,不要修国界浪费我们的精力,又让老百姓白白劳苦,这就非常体恤下情了,老百姓还不得拼了命的干,干完早回家啊,自己家里还有一大堆农活呢
但这两种方法却都存在着一个漏洞,就是都在依靠人治,当然,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想出一套体系来推动办事情的方法,即使想出来,恐怕实行起来也有困难,毕竟,那个时候皇帝和王公大臣们都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在整个国家机器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重要再重要的重中之重
--Dec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