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世瓷器中,有较多的哥窑瓷器,这些传世器物,器身施有粉青、灰青或米黄色釉,通体开有细小纹片,形制精雅细巧,古朴而又素净。由于哥窑瓷器的名贵,后世仿品不断出现,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来看,元代即有许多仿哥窑瓷制作的瓷器。现今所见最为明确的是明宣德以后的景德镇仿哥瓷。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是唯一未发现窑址的瓷窑。但在传世瓷器中,却有较多哥窑瓷器,这些传世器物,器身施有粉青、灰青或米黄色釉,通体开有细小纹片,形制精雅细巧,古朴而又素净。数百年来,人们十分喜爱这类瓷器,一直是收藏家赏玩的理想佳品,其市场价值甚高,因而,后世屡有仿制和作伪。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哥窑釉制作工艺复杂,难度较高,但是哥釉极为美观,各代皇帝都爱不释手。 清乾隆帝尤喜赏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但存世量极为稀少。曾有藏家说过,拥有一件真正的哥窑足以为傲,如此可见哥窑的收藏价值。
哥窑瓷器极其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再则,哥窑瓷器的烧制工艺极为繁杂,它成器后那种浑然天成的开片及裂纹即便是由经验丰富的老道工匠操控,也无法完全呈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件哥窑葫芦瓶呈现青绿釉,代表了哥窑瓷器釉色之美,其工艺精湛,匠心独具,具有无与伦比的收藏价值。
哥窑的主要辨别特征就是: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翰海,保利,秋拍藏品征集: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四。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在宋代,线条审美观除了器型的外观线条外,主观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刻划花装饰,追求人工线条美,二是利用瓷釉龟裂技术追求另一种线条美。至于印花装饰,实际上也是充分展现饱满的、立体的线条美。正是注重这种线性美与釉饰美的结合,形成了宋人含蓄内向的审美取向,与唐人张扬外露的审美取向不同的时代特征。对于宋代哥窑的“金丝铁线”特征,不是简单的釉龟裂技术的重复,而是更进一步附加人工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大多数宋代哥窑瓷器上的“金丝铁线”都呈现出黑色的大开片和橙黄色小开片结合。其表现形式一致,色泽一致。而宋代哥窑的釉色、胎骨是多种多样的。其次,这种哥窑瓷器上面“铁线”线条粗细深浅一致;而“金丝”开片线条较细且不一致,色有深有浅、色块也明显过渡变化。最后,通过查阅具有权威性的资料和书籍,发现了哥窑的标准器,底部支钉痕均为黑褐色圆点,有的哥窑器有“紫口铁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