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觉知-觉知 -再觉知”, 当看到这几个字时, 我好奇, 怀疑,期待。 我好奇什么叫“觉知”,看上去如此深奥, 深不可碰 ; 我怀疑, 如此深奥的“觉知”, 真的能通过线上的课程就能“觉知”吗; 我期待, ”觉知”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我能“觉知”吗?
出乎意料的, 当我插班报名后上, 在上课前交上迟到的作业, 只是讲出了自己老师理解我的上课的诉求于是破例在开课一周后让我插班让课。 而老师的这一理解让我感动,我的心被触动了, 感到能被人理解时心是特别舒服的。
老师在上课时把我与她的互动作为一个“觉知”的例子。 我的心因被理解而感动, 而舒服, 因为我的意愿被看见了。老师能给予我理解, 是因为她看见了我的意愿。 我感恩老师的理解, 因为我看到了老师的”看见“。 因此跟老师说话就像有一种心灵想通的感觉, 很舒服,彼此明白, 不用说太多。
老师说这就是“觉知”, 我顿时明白了为何理解与感恩会有如此大的力量, 明白了“觉知”并不是这么深不可触,我们都可以向内探索。
02
我的思绪开始流淌。 突然明白前几年看柴静的《看见》一书时, 为何内心会被柴静的《看见》感动, 因为柴静“看见”了别人, 而我看见了她的“看见”。
我当时在地铁上看这本书, 看到她写关于非典那一段, 她也是被隔离的, 她的采访里包括了当时很多没有被公开的事, 也正因为消息的封锁而延误了很多应该尽早采取的措施。 她的采访冒着生命危险, 当时医院里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人心惶惶。
我看着看着, 眼睛模糊了, 眼泪竟然就这么流出来了。 我在微博上写道:“当时恰好不在国内, 并没想过会是这么的一种状况, 惭愧自己没太多地关心过。”
当时一些朋友看了我的微博, 都竞相向我借阅此书。 后来一位朋友看完后说“这种小清新文艺书, 不是我的菜。”
当时不解为什么这位朋友看完《看见》后的感觉与我看完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她会没有一点的感触, 不是指对非典的感触, 而是整本书的感触。
《看见》里很多故事都是写我们这个社会里边缘人的故事。 对书里印象特别深的几个故事, 有一个是有一群人, 有一种让人不解的行为, 喜欢用高跟鞋去踩猫, 直到把猫的眼珠踩出, 并拍成视频放到网上。 这事被报道出来, 这群人受到很大的批判, 柴静想办法采访这些人, 想知道他们这样做的背后的原因。
还有一个是2010年年尾药家鑫驾车撞人后下车向被撞者连刺六刀至死的案子, 柴静去采访药家鑫的家人及受害者。 柴静曾经与同事讨论这个案子,主张药家鑫应该受死刑, 但当新闻里播出药家鑫被执行死刑时, 她胸口感到恼人的空茫。 于是她到西安想看到更多背后的故事。
在书里, 每一个故事, 都没有主观的批判, 没有对错的结论, 而是以理解去看到事件前后的故事, 去看到事件中人的内心。
柴静在书中写道“理解的基础是感受。 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 心就变软了, 软不是脆弱, 是韧性。 ”
我想, 我与朋友看完此书后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是因为我看见了她(柴静)的”看见“, 现在也明白了为什么此书名叫《看见》。
03
曾经和朋友聊起过春天的美, 朋友说”春天哪来的美?“
因为在南方, 四季不明显, 春天一般是恼人的回南天, 到处潮湿得一踏糊途。
我说:“以前在英国留学的时候, 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小花园里开满了雏菊, 经过一个寒冬后突然看到满花园的花的那种绽放的心情我一直忘不了。还有一到春天,路边的小花都悄悄的从泥土里冒出来, 冬天里光秃秃的树枝上也露出了绿芽。“
”然后商场里开始上架烧烤工具,迫不及待地迎接春后初夏的到来,好享受在花园里晒着太阳,听着歌, 吃着烧烤, 喝着啤酒的日子。一派生机勃勃, 整个城都活了过来的感觉。不美吗?“
朋友说:“哪有一下子就开满了花的, 是你平时没留意。”
有一次公园里樱桃树下落了一地的樱桃花, 树上树下都是粉红粉红, 我感动得立即跑回家去拿相机把这美景拍下, 然后把它画在画纸上。 这个美看见了我,我也看见了它。
某事某物某人能互相触动,或是有心灵想通的一刻,是来自内心的看见。
也许来自北方的朋友也会被四季如夏的南方麻木, 我庆幸在春天找回了曾经丢失的自己。
04
我想起留学时第一次做演说, 由于初来咋到,语言,还有在国内教育所缺少的演说训练使自己异常紧张。 一位英国同学投来鼓励的微笑和眼神让我镇定,流畅地把演说做完。 正是这位同学的看见, 让我超水平地完成了首次演说。
”看见“的力量如此的大, 如此的美。 每个人都有”看见“的力量,深藏在体内的某个角落, 也许会曾经丢失, 但总能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