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过多批判现在的教育体制。某种程度上,现在的我就是这种教育体制塑造而成的。难道那些教育家们、批判者们拥有的价值观和文学涵养,都是与生俱来的吗?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现有模式下给孩子们更大的帮助。
所谓的“阅读理解障碍”令我非常震惊。教师怎么能如此草率地给学生下定义,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想法不符合标准答案。“哪怕作者有他的想法,他的想法能作为标准答案吗?”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大的框架内鼓励思想多元化才是老师应该做的,这是相互探讨、相互进步的过程。有时孩子们的自己的想象力与判断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即便教师不具有孩子的视角,也不应扼杀各种可能性,更不应打压随意下定义打压孩子们的积极性。
对“好词好句”的重视和强调也大可不必。语文教育不应该很刻意,孩子们也不应该为了写作而写作。当下“高级”词汇和表达似乎成了越来越多学生的需求,“五年级的作文不应该这么白话”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语文本身是有趣而丰富的,我们应该努力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孩子们都有童真,教育也不该是沉重的。
民国教科书的几篇课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子,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不华丽不花哨,开放而质朴,真实而善良。比“母亲又多了几根白发”让人少了很多负罪感,可该传达的亲情、母爱丝毫不少。这是“眼前能看得着、见得到的景观”,这是“最简洁明朗、生动的语言”,传达的仍然是“普世的常识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育本身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东西”,即便应试教育的大方向无法改变,教育还是要尽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些足以支撑“理想化”的环境,比如阅读,利用阅读给小学生排毒。“学会阅读,就挡不住他的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让他们亲自体验、敢于质疑。在这方面,老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对这条我扔回大海的小鱼来说,这就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