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多大,在母亲眼里,仍旧是一个孩子。
无论我走多远,终究可以回到母亲身边,做一个孩子。
1.
在我念高一的时候家里遭遇了大变故,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缴我们读书已经有些经济拮据。母亲开始打听别人家女儿去当幼儿园老师的情况,回来劝说我要不放弃学业去当个幼儿园老师吧——你看人家当幼儿园老师也是挺好的,能有工资而且还有寒暑假,你可以有时间去学习你想学的东西,也不怕落下别人太多。
我阴着一张脸,从口中坚持地重复说两个字——不要,不要。
母亲开始有点急,说我这个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家里有些困难了又不是不想让我继续念书,而且她还已经帮忙打听到哪所幼儿园可以有人去代课。我看得出她很努力,但我还是不领情。
我在家是个不善言辞的孩子,而在那时候我坚信只有读书才能让我离开那座村子,远离那种十几岁就要去打工然后结婚生子的生活,但我又不想成为那种不愿意为家庭分担的孩子,只是我的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我不会喜欢当幼儿园老师,那样会毁了我的人生。
母亲转身去屋里拿东西,我仍旧坐在客厅那里耷拉着脑袋,不停地揉搓着自己的手指,当母亲走出来的时候,我的目光又追着她,”妈,我真的不想去当幼儿园老师,我想回去高中念书然后考大学。我会考上好的大学的。”
母亲拍拍我的肩膀,说:那你去好好读书吧,妈妈会去跟那个阿姨说你要念书不要去当代课老师了,我们家会好起来的,你不要担心,就专心念书就好了。
我明白那个时候我的坚持是带着任性和对家庭的不理解的,也明白母亲在这其中承受的压力与艰辛。在那一刻,我在心底发誓,往后一定要好好念书。
如今再回想,若是没有母亲那时候的支持,可能我是一个幼儿园老师,然后早早找人嫁了,相夫教子在村子里过完了一生。
2.
二零一六的时候我争取到了新西兰的打工旅行签证,在办好所有手续之后才打电话告知母亲我要出国一年多的决定。母亲百般阻挠,但我还是拎着行李箱一个人去了南半球待了一年多。回国的时候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母亲有次在房间里看电视剧,剧情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子独自在意大利生活了五年然后工作上被炒了鱿鱼,独自走在街上落泪的故事。我在一旁写着文章,母亲轻叹:“这个姑娘也真的是不容易啊。”
等到躺下睡觉的时候,她忽然问我——你在新西兰的时候一个人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担心自己走错路没人可以帮忙而哭?
我有些诧异,但赶紧连连提高了嗓音的回复她——不会啊,哪里会,在那里挺好的。
母亲有些不相信,独自喃喃地说:“真不会害怕啊,外面那么陌生,而且身边没有人可以帮忙一下。”随后大概是睡着了,但我却是失眠了。唯有母亲,才会在看了一个电视剧立马联想到她的孩子,也唯有母亲,才会懂得一个女孩子心里的害怕和恐惧。那一个晚上,因为母亲的这么一问,我回想起独自在新西兰的一些心酸和害怕的时刻,后来并没有跟人提起过,但却在那么一瞬间,被我的母亲的话戳中了。
那时候才真切明白,母亲才是最懂女儿的人。只有她才明白,我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苦。
3.
在家中,因为我从小害怕父亲,所以一直到长大都几乎很少与父亲讲话。母亲长长鼓励我写信给父亲,或者多与父亲讲话。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与父亲翻脸,是在十五岁的一个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与弟弟小声嘀咕几声桌上的饭菜,大抵是父亲听错了,他忽然生气地职责我不懂感恩不懂得父爱母爱的伟大,我一下子也生了气,明明没有的事为什么父亲要胡说八道指责一番,随后我就丢下饭碗故意说了句——我吃饱了,然后摔门而出。
在我跑出家里的时候我能清楚听到父亲在后面继续说着我的不对,而我这个摔门而出的动作更是惹怒了向来将“家教”看的很重要的父亲。
我委屈的在村里的小树林哭了一下午,直到母亲把我找回来。她端了热乎乎的饭菜到我房间来,就说:“吃饭吧,中午都没吃。肚子一定很饿吧。别哭了。你爸爸也就这个脾气,他脾气是有些不好,但他都是说完之后没有记恨在心里的人,你原谅他年纪这么大了,但他确实是爱你的。”
我一边流着泪一边扒着饭,心里五味杂陈。细细回想起来,母亲就像一个桥梁,搭建起我和父亲之间的联系,若是没有母亲在其中调和,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许会一直糟糕下去。
4.
我即将二十六周岁,母亲担心我的婚姻问题开始为我寻找相亲对象,而我总是持着拒绝态度,几次之后,母亲也不再强求了,在电话那头说——你过得开心就好,妈妈这样做也只是想要你过得好一点。你是我的孩子,这辈子也会一直是我的孩子,如果你哪天在外面过得不好了,就回家来。
电话这头的我,泪流满面。在满天飞舞蹈的催婚、结婚之下,我听见许多人总是被迫地去和另一个人开始,只为了要一个和别人差不多一样的人生,好不让自己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对象。我的母亲当然也有这样的想法,然而她却最终在尊重我的时候选择了后退一步。
当我不断往前走,不断长大,回家次数也不断减少,我和母亲靠着偶尔的微信聊天来联系,但我知道,无论多老,无论多远,我都可以回去,做她的孩子。此生很荣幸,成为你的孩子,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