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类作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永远不会停下来自我探索的脚步。每个人都好奇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往何方。也许哲学意味太过浓厚的议题容易让人的思维中断,想着想着思绪就不知去了哪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想要了解自己多一点,再多一点。
从网上各类人格类型测试的火爆程度就可见一斑。去年网易推出的荣格人格测试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盛况还历历在目,更不用提火了多少年被无数人奉为圣经的九型人格。人格类型测试,由于其快捷性和趣味性,成为很多人选择了解自己的途径。
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人格测试就是经过几道题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一个准确的人格测试结果与自身情况的匹配度将会非常高。这些年被我们疯狂转发的人格测试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人格类型测试。但是实际上人格类型测试只是人格测试其中的一种。而我们如此热衷于人格类型测试也是有深层原因的。
02
要想知道如何测试出来真正的人格,首先要知道人格是什么。
人格,指的是指导和影响人类行为模式的一系列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并且因为包含众多元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既然人格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品质集合体,那么如何将不同的人归类,并对这些人的人格进行总结概括呢?人格心理学中有两种方式对人格进行总结归纳,第一种是人格类型理论,第二种是人格特质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任何符合这种框架特征的人格理论都可以被分类为该类理论。
人格类型是一种全或无的分类理论,这意味着如果你是A型人格,那么你就不会是B型人格,不存在某人是30%的A型人格+70%的B型人格这种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人格类型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各种刷屏的心理学人格测试,其实都是人格类型测试。
为什么人格类型测试更受人们欢迎?
a. 因为我们懒
人格是非常复杂,是一系列心理品质的综合体。如果要真的想了解每一个人并对相似性高的人进行分类,不仅这个分类过程是个大工程,了解这个工程如何运作和完成同样令人心累。
而人格类型测试就是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趣味人格类型测试在既定5、6个类型之后分别赋予它们突出的特点,之后就把所有人往里套就可以了。不必太较真,每个人总会找到自己的“归宿”。这就把理解人格、分析个体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了。
此外,作为一种娱乐性质的测试,人们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同时也希望题目和答题过程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思考。因此市面上各类人格测试的题目通常很短,10道题之内就可以得到自己的人格类型结果,而题目的设置也同样简单。
“一个屋子里有一张床,你认为这张床的位置在?A 窗边 B 门边 C靠墙 ”
这样的题你5分钟也能写10个。
b. 因为我们自己想相信
人们在拿到一份人格类型测试的结果后往往会把条目和自己的情况进行匹配对照,也就是看是不是都符合自身情况。这里存在一个预设就是我假设这个结果与我的真实情况是相符的,那么当我对照下来有70%的情况是相符合的,就倾向于认为这个结果是准确的,并不需要达到100%。而不相信人格测试的人往往也很少去做这种测试,因此预设测试结果不准确的人会相对较少。
c. 因为我们喜欢神秘感
题目设置简单不仅是为了让做题的人更容易理解题目和选项,快速作出决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增加心理测试的神秘感。从简单的看似日常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感觉非常厉害呢?
d. 因为我们想展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人格类型测试成功的标志都是被转发至社交平台,否则你又怎么知道最近流行的又是什么人格测试呢?人格测试明明是我们了解自我的工具,我们却在疯狂地想让别人看到。我们如此热衷于人格类型测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借助人格测试的结果展示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人。
由于趣味人格测试的结果通常是从不同角度对测试者一顿夸赞,不管你测出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发朋友圈:快看快看,我可是一个热情开朗 / 人见人爱 / 沉着冷静 / 做事果断的人喔。直接转出来人格测试结果的页面截图,一言不发就昭告天下,从而轻松建立起正面的社交形象。
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在朋友圈大喊:我是一个做事果断的行动派!
我倒要看看有没有人相信(坏笑)。
03
人格类型测试虽然理解容易、使用方便,但也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不能对程度进行划分。例如你和我都是A型人格,A型人格具有这样那样的表现,但是我们符合这些描述的范围和程度都可能不同。同样是热情主动,喜欢社交,你可能是天天都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身边没人就会感到寂寞,而我可能只是周末喜欢和朋友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喜欢社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但人格类型分类的粗放性决定了无法对程度进行划分。
人格类型测试的第二个缺陷在于只着眼于主要的特征,而对更细微的人格特征无法进行定义。由于人格类型测试只会将人分为少数几个类型,因此只会定义人的几个突出特征。但是人格是一个复杂综合体,两个同样热情外向的人就可以被认为是同一类人吗?有时正是一些细微的特质才让一个人区别于其他所有人。
此外,坊间流传的大部分人格类型测试其实都属于趣味测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类型测试。它们的题目通常没有基于对不同人格的理解和分析,也没有基于项目特征理论和大数据分析。只是随便编了一些能引起人兴趣的题目,安排了几个似是而非的测试结果。也就是说趣味人格测试的题目并不能对应不同人格类型的行为模式差异,与它所指向的人格类型也并没有相关关系。房间里的床摆在床边还是靠墙并不能看出来你是一个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
而且趣味人格测试的结果通常都会进行模糊化处理,将一些普遍性的人格特征加以描述,分散到不同的结果之中。你觉得自己的测试结果好像有点点准,但是看看朋友的结果发现说的好像也是自己。这就是趣味心理测试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形容人们在查看人格相关测试的结果时,会对每一个笼统的,模棱两可的人格描述对号入座。即便是空洞的描述,也会容易相信测试结果上的形容就是说的自己。
这样的趣味测试和星座一样,只把结果看个乐子,不要用它指导你的生活和未来,做做这种测试也未尝不可。只是我们如果真的想要了解自己的人格,就需要寻找更为科学的方法。
04
相比人格类型理论的全或无的分类方式。人格特质理论更推崇连续的维度,每一个维度都会有一个极高点和一个极低点,例如极度乐观—极度悲观。而每一个人的情况都坐落于这个连续的维度上的不同点。不同的特质也被归结到不同的维度之中。
特质被定义为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得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举个例子,因为你具有“诚实”这个品质,具体到情景中,当你成绩不好被父母询问成绩的时候你会选择告诉他们真实的成绩,同样,当你的朋友询问你她今天穿的衣服是否好看时你也会实话说不是特别适合她。因此“诚实”这个特质就具有了跨情境的稳定性。
然而特质理论不可避免也会有自己的缺陷,那就是每一个维度都是描述性的,这些特质维度是对数量庞大的特质群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类得出的,而没有人可以确信某一个维度的存在是否就有其必要性。也许某一个维度完全可以把它去掉,完全不会影响人们对自身人格的理解。
此外,特质理论常被人诟病的一点是一致性矛盾问题。人格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因此如果用特质来对人格进行解释,特质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准确地预测人们的行为。然而大量研究结果发现,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出乎意料的小。这就存在一种矛盾,我们所觉知的人格是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的稳定性的,而我们测出的人格特质所指向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却是变化的。
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为这种一致性矛盾的产生是由于对情境进行了错误的分类。如果两个情境的相似性越高,那么在这两种情境下的行为一致性就会越高。因此,对特定的人和特定情境作出正确描述,构成了行为一致性的前提。
05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在怀疑,人格测试真的靠谱吗?
目前的人格测试,不管是类型理论还是特质理论,都仅仅是描述了与行为相关的心理特点,难以对人格结构进行稳定的描述。但是这不意味着人格测试都是不靠谱的。
一方面,你对人格测试结果的评价,与你对人格测试结果的期待有很大关系。如果只喜欢看人格类型测试那种简单、明确的测试结果,那么就要对结果的不丰满有一定包容性,不要期待一个人格类型是完全为你量身打造,每一条都符合你自己的情况。因此需要你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格测试,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认定某个专业人格测试不好。
另一方面,虽然人格类型测试很难得出一个为你量身打造的形象,但是可以帮助你了解自身最突出的特征。而人格特质测试虽然需要你自己来对结果进行总结,但是好处在于可以了解自己在不同特质维度上的程度,从而加深对自身人格的理解。
因此,合理运用专业的人格测试,依然可以达到了解自我的目的。况且,虽然现在的人格测试可能还没有那么准确,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过全体研究人员的努力,说不定某一天就可以发现一种方法高效又准确地测出来每个人的人格呢?
最后,流传度很高的趣味人格类型测试还能玩吗?
当然可以啦,只是答应我,千万别当真。
— END —
如果你对内心探索感兴趣
如果你也渴望自我蜕变
欢迎下载情说APP,与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