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调侃”了一位年长朋友的文章。他算小城圈子里有点名气的“乡土文学创作者”。
我们以前互动比较多,近几年联系渐少。一是他把自己的风格逐渐定位在“河东乡土文学”上,而我本能地厌弃“乡土”。二是我年轻时喜欢和比自己年长的人打交道,愿意听一听他们建议;但是年长到一定程度就意味着守旧。我还在苦心竭虑思考怎么积累财富,好让我的下一代不要像我这般物质,而能有一定程度精神追求的自由;但是他们即将过上退休的生活。我们还必须努力向上;他们已经开始随遇而安。生活截然不同,也就没法子在一起聊天沟通。
说回他的文章,他感叹“年味被偷走了”,哀叹“利,害了我的国;钱,淡了咱的年。”他感觉春节沦落为旅游节、购物节、麻将节,过年成了过钱。我留言调侃:“我感觉你老了。年味的内涵,也是可以与时俱进的。老人才爱反复回味以前咋样咋样。”本来我还想更犀利一些:“其实时代一直在进步,但是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嘴里却说一代不如一代。”想了一下,还是要尊重一下老人家,就把最后一句省略了。
什么是年味?谁来定义“年味”?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长辈有话语权,就是那一句“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所以年味肯定由长辈定义,所有的晚辈都在遵从老人的意愿过年。老人的意愿是什么?是希望晚辈都围着他呗,所谓儿孙绕膝,就有了一种“太上皇”的感觉。所以所谓“年味”,就是老人喜欢的团圆味,闹闹哄哄的亲戚味,就是一个宗族的人聚在一起叽叽喳喳传八卦。家长里短,飞短流长,听到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嘴里啧啧,心里羡慕嫉妒;听到别人过得不好,真真假假唏嘘一番。别人的日子是自己嘴里的谈资,自己的生活也沦为别人的谈资。
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年轻人拥有了话语权。逐渐地就有年轻人要求“我的年味我做主”。追求自由的现代人在春节期间被强行拉回“宗族社会”,是一种很烦恼的体验。寒假期间,偶然地观看了一个外国留学生拍的小视频,展示中国和欧美父母的不同。视频中,中国的大学生最想对父母说的就是“爸妈,我20岁了,我要搬出去住,我不想和你们住在一起。”于是外国留学生惊奇于中国父母不允许孩子独立居住。必须承认,年青一代的中国人心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的渴望“叶落归根”、“回家团聚”,到现在的“春节回家是迫不得已的任务”、“远离家乡更自在”。所以我们才会发现,从大年初一开始,各个景点就挤满了游客,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背上行囊远行,按照自已的意愿过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春节。
所以,老年人有自己期盼的年味,年轻人觉得年味可以“多元化”。老年人嘴上喊着“传统”,但“传统”就一定合理吗?如果传统合理,那么是不是男人要留长发?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满大街都穿汉服?我们见了长辈要下跪磕头,九十度长揖?
说回到我自己的过年。今年本来是一位女同学先起意旅行过年,我为了迁就她改变了我自己的规划,结果出发前一天,她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帮忙退掉她这边的一切行程费用,原因是她在10里之外郊区居住的父亲大发雷霆:“你要是敢过年不回来,你以后就永远别进我家门!”这位女同学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家,但是她的父母还是觉得她如果过年不回家,就令他们颜面扫地。后来我坚持春节出行,本来还有点忐忑,却发现春节出行的人真多,飞机满员,景区热闹。我也由此得到一点体会:人,不能困坐家中;旅行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在更远的路上、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中发出感叹:啊!原来我并不小众,有这么多的人和我想法一样,志同道合呢!换种说法就是——困守在小环境里,常常感到孤独;走到大的天地中,才能寻找到同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