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 / 高蟾 / 金陵晚望
这又是一位晚唐诗人,而且,相当不出名,以至于连生卒年份都没有记载,不过还好,他的作品《全唐诗》收了一卷,比起更多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已经算不错了。
高蟾的一生似乎都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渡过的,比起很多人,他是有才的,可早期的作品,也被人骂内涵寡淡,意境不佳,一直参加科举考试,却一直不中,整整考了十次,才遇到贵人得以高中,而且,这官还做了二十多年,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御史中丞。
晚唐残败的气象下,似乎大多数诗人都或多或少带了些颓废和哀怨,而对于高蟾来说,考不中的时候,怨气就更大了,据说他有一次考完试后还爬到考场墙上写了一首抨击考试不公的诗“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一时间成了红人。
考不中的时候,心情肯定不会好,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嘛,从古倒今都一样,喜欢出去走走,于是,他从长安一路向东,在深秋的时节,游历到了金陵,也就是南京,这座南朝古都,地灵人杰,满目繁华,却见证了吴国,东晋和宋、齐、梁、陈六朝的灭亡,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高蟾登上金陵城头远望,落日从天边的浮云中洒下残阳,映照着这座千年古城,放眼望去,城外青山滴翠,城墙挺立,城内宫殿巍峨,房屋鳞次栉比,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汇集之后便让金陵城笼罩在烟雾之中,站立良久,高蟾心中的郁结之气消散了许多,面对家国天下的兴亡,自己的这点小事,还算得什么?
终于,高蟾的心中产生了变化,所有的压抑和哀怨此刻都不见了,心中的才情和忧国忧民的的情绪在这一刻升华到了一种境界,于是,一篇传世神作在心中酝酿着,渐渐成型,也就是这一首神来之笔的诗作,让高蟾迈上了另一个境界,一个之前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
开首两句,依然是景语入笔,可这样的笔法,又不完全是写实,而是虚实结合,即是自己眼前的景色,也是以金陵城为主角,经历春秋寒暑,世事沧桑。曾经伴着浮云回到晚间的青山中,也曾经陪伴着落日一起听秋天的声音,又或者是,金陵古城,曾经看着浮云回归青山,陪着落日欣赏秋天的景致。老实说怎么翻译都是多余的,这样的诗句和意境,只可意会!
后两句,更是神上加神,这金陵城的景色,就算将世上最好的画师全都找来,这历经沧桑,故国兴衰的感觉也是画不出来的。有人说,上两句并没有写伤心事,这一片伤心何来?是不是过于突兀了,其实,品读一首诗,当从题目开始,金陵晚望,一个金陵,就已经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一个晚望,除了时间的晚?还有什么?大唐已经到晚年,其实大家都知道,不过是苦苦支撑,希望能有所转机,否则,巍巍大唐,就要像这六朝一样的成为历史了!
经历了六朝兴衰,无数次征战杀伐,城破人亡,这金陵城能不伤心么?浮云晚翠,落日秋声之下,掩盖着的是一座古城难以言喻的伤感,正如这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的大唐,所有的景象之下,深藏的是一个国家走向末日的无奈和诗人的困惑苦恼。
了解了来龙去脉,再仔细品读,自然能品味其中意境的高妙和潜藏的深意,这首诗在当时流传极广,一时被惊为神作,连同期稍晚的大诗人韦庄,也曾以和这首诗再赋一首《金陵图》,也算是对本诗的一种注解吧: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撰文——东篱若尘(文俊壹)——东篱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