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电影,除了西方的好莱坞,东方的宝莱坞是另一个梦工厂。相比美国大片全球的家喻户晓,宝莱坞可能更多是在印巴裔中传播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孟买的宝莱坞是全世界电影产量最高的生产基地,平均每天会有一部新电影与观众见面。电影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好多场景更是要求外国人站台。因此在孟买,对于我等老外想要在电影中客串一把是非常容易的事儿。在救世军旅店门口,每天早上9点都会有来自不同片场的导演助理固定来接金发碧眼们,去做一天的临时演员。
在印度的各大城市,最现代化的地方非电影院莫属。无论外面环境多么的脏乱差,电影院里面却是一尘不染,宽敞整洁,空调、舒适的座椅、宽大的屏幕、现代化的音响一个都不少,甚至比国内一些地方还现代。印度人爱看电影,不管是本地出品还是美国大片都看得不亦乐乎。我在印度不同地方分别看了几部电影,几乎场场座无虚席。票价便宜一般30多卢比,播放电影时也很人性化,一个小时左右就休息十几分钟,你可以去厕所或是买点吃喝。
我们印象中的印度影视作品都是歌舞片,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配着特有的印度舞步,从早跳到晚,从克拉久霍神庙跳到果阿的海滩。现在的很多作品虽没有从头到尾的唱跳,但歌舞场面仍然不会被导演丢弃。在孟买看过一场精彩的印地语电影,时长足有3小时,镜头运用自如,蒙太奇技术广泛应用,主演也都表情到位,演技精湛,最终以俗套的happy ending落幕。我跟着观众鼓掌,掌声持续了很久。
印度人的真实生活大多远不如电影中的春和景明,如青蛙王子灰姑娘成为现实,传说只是传说。所以观看电影,是很多人摆脱现实苦难的一种方式,一种幻想,一种解脱,也是一种自我麻痹。经济学里有电影经济的理论,是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休闲娱乐的消费就会上涨。大概这是同样的道理,于是也就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电影院总是如此火爆的原因。
通过寝室长胡子哥们的介绍,我也有幸今天去参加一个剧组。从旅馆出发,一辆中巴载着我们二十多个老外穿街过市走了很远,停靠在一幢高楼前。我瞄了一眼牌子,写的什么娱乐公司。沿着贴满电影海报的楼梯上到3楼,我们一行分成男女两队带到不同的换衣间。长长的衣架鞋橱里摆满了各式鲜艳的服装和各种尖头的皮鞋,我挑了身顺眼的蓝色中山装,那卡脚的尖头皮鞋走起路上很不舒服。换完衣服出来,助理让我们在化妆间休息,还准备了简单的自助餐。再看同来的女孩们,一个个花枝招展,正在对镜红妆。享用了美味的早餐后,跟着助理穿过一个大厅,进入了拍片现场。
我是第一次进入这种地方,刺眼的灯光,几台不同角度的摄像机和长长的滑道,一个导演模样的人正在指手划脚的跟旁边的人说着什么,黑魆魆的高房顶挂着各式各样的灯,跟想象中的一模一样。现场被布置成一场宴会,今天拍的主要内容是宴会厅里正在举办一场欢迎一名海军将军归来,我们群演的戏很简单,主要任务就是充当背景,在一个个的圆桌后四五成群的拿着鸡尾酒聊天。
导演一声Action,帅气的男主角和漂亮的女主角出场,从台上走到舞台下说着什么,然后结束。就这么一场短戏,但导演却一遍一遍的足足整了四五次,虽然依我看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两个主角也都演得很好,声情并茂,亲切自然。又一条后终于过了。我们变换队形,照例当背景。又是一遍一遍的NG,导演和演员认真商讨后再来一遍。由此足见人家的专业,可不是之前想象中歌舞片的那么粗糙烂制。
就这么无数次重复的折腾了一天,我们被摆成各种造型——大笑,鼓掌,聊天,吵闹,总共也没拍几场戏。原来,电影镜头的几分钟竟然这么漫长,这真是一件体力活。坐在回去的车上,又饿又渴,手里拿着一天的工资500卢比,感叹着:真不容易。不过对于我,却是一次不错的难得体验。
没准儿哪一天,在某个影院某部电影闪过的某个镜头里,就有我的身影。
(To be continued)
印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