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办公室加班到很久,到家已经是凌晨12点半了,日更断了一天。
今日,依旧加班,但比昨天早些,十点前到家了。
昨晚的睡眠不足,让我精神难以集中,打开电脑,只感觉思绪如荡开的涟漪一样,不住地扩散,无法聚拢。
干脆看会儿书吧,拿起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大师的《文心》。
这一篇讲的主题是“触发”。
乐华的父亲枚叔从汉口来信,教导乐华作文的方法:
许多人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学作文,作文的内容皆由书中而来。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读书只是提供了可使我们接触更大世界的媒介,要读懂书中文字背后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
而作文的材料生活中比比皆是,书本上的内容只是我们作文材料的一个来源,要想把书本上的信息转换成我们的知识,进而成为我们作文的材料,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触发!
触发,指的是我们看到一段文字,听到了几句话或者一个故事之后的联想或者感悟。
我们常说的死读书,就是只看到文字的表面意义,而没有去做深入的思考。
翻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很多都是自嗨式的文字,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没有触发,只是简单的把别人嚼过的甘蔗渣,再嚼一遍,没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
很多大师的作品,随处都可以找到作者自己的“触发”,从而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
比如郑振铎先生,看到电线上的燕子而联想到五线谱,朱自清先生看到荷叶,联想到舞女飘扬的裙裾。原本随处可见的生活的情景,顿时变得非常有画面感,才让我们印象深刻。
同时,“触发”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把别人的感觉拿来,旧瓶装新酒,“触发一定要是新鲜的才好”。
比如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中,将昆明的杨梅比作“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立刻把杨梅的鲜艳,描绘得仿佛就摆在我们面前,让人垂涎欲滴。
假如我们也把杨梅比作火炭,那就没有新意了。
人们常说,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自己看到的世界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有了我们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我们在读书时,遇到有深意或者有触动的话,不妨停下来做一些思考,让书本中的内容,多对我们有一些“触发”!
用心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点滴,“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