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万物的根本是寂寞,内心空虚的人会因为寂寞而孤苦伶仃,浅薄无知的人会因为寂寞而浮躁,而守得住耐得了的人反而在寂寞中修炼出睿智来。
人只有置身于万物寂静的环境中,才能自知、自洽,修一份丰盈充实的内心世界,练一份淡看得失的精神境界。
尼采说过:“更高的哲人之所以独处,不是因为他本身想要孤独,而是因为他的周围没有他的同类。”
三国时期,诸葛亮便是一个胸藏万壑之人。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深“藏”自己的大智慧,心甘情愿地当一个老百姓。
即便刘备亲临,他也不急不躁,才有了后来“三顾茅庐”的故事。
后来,诸葛亮既为其出策,也会立于阵前。即便置身于千军万马之间,他依然能开口就成“千古绝骂”,对司徒王朗一通羞辱竟使其命归九泉。
诸葛亮的智慧,从茅庐静坐的忘我思考而来,从不遇明主不出山的笃定信念而来。
孤独是认识自我的最好机会,在热闹嘈杂中失去的,都将在孤独清静中找回来。
把独处的平淡无趣变为充实丰盈的心灵奇幻旅程。
在时光中沉淀,在岁月中和自己和解,学会和自己相处,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
修一份心境,才能在走好那些需要一个人走的路。
某人的小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