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准备简历,发现不知道如何下手,感觉三年下来没有核心竞争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哥哥说先写下这些年工作上的100件事。我是16年5月份入职。今年是这份工作的第3个年头。100件事情.....
1
19年11月,我带领质检组的大半年了。组员9人。组织结构调整的时候我开玩笑说自己组员最少,应当是最为轻松的了,当时领导就说带小组也是一种考验。这大半年对自己带队的评价中规中矩。到了第四个季度,一线业务量相对减缓,客户端的人员相对能够固定下来稳定工作,我跟组员同学碰了面,讨论现在的工作情况,把一些流程简化、并固化下来。
对外工作量输出:两个入口渠道的工作量合并输出。原因是考虑到其中一个平台工作量不多,人力又有限,每日不再单独输出。并约定统筹的人员,以双周一次,最晚在第三周的星期三前发出。
对内工作情况同步:周为准,第二周的周三,个人的周报分别独立发送给我。
2
19年7月份,领导组织工作结构再调整计划讨论会。计划:现有的4个审核组,整合两大组,主要对审核效率负责;设置4个行业运营角色,工作目标是行业运营数据分析,对接运营需求;质检组依然独立模块,咨询合并到质检组;我是规则管控,角色是规则中台,负责规则需求搜集,对内对外的规则执行与培训。当时我正好是提了转正需求。想到这个调整变化也可以尝试尝试就也接受了。当时说是8月份希望完成转变。后来也就悄无声息了。我的工作角色也觉得变得比较奇怪,一方面自己要去组织会议,另一方面又没有按照计划实行转变,名不正言不顺。哥哥说是有些调整是计划,是否实行起来有很多方面的影响,让我放宽心。我也就顺其自然。
3
Q4绩效考核,这次给到了一些积极把握新机会的同学不错的评级。我在思考,从职位角度上,大家的工作结果其实都差不多,谁应值得拥有更好的机会,这时候,评估角度应以什么为准?领导觉得应从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否有突破,如果大家工作成绩差不多,那些在思考方式有突出改变的更应得到鼓励。领导拿我为例,觉得Q4我明显在培训、质检、规则,让人能明显觉得有较大进步。我与哥哥探讨,哥哥认为绩效应是从工作的贡献角度出发。跟工作经验,工作年龄,跟能力无绝对关系。不能说经验多,贡献程度一定大。名额有限,我最后选择了给积极把握新机会的同学。
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敏感期,法务说公司已经发文,我们的业务全部要经过公司的安管。我把此情况同步给领导,起初领导并没有回复什么。我一直疑惑。哥哥提醒,如果法务这样说,你一定先去了解安管是什么,要跟领导确认清楚是什么情况。我又微信跟领导确认了此事情。领导回复说“安管不会管那么细,法务要跟安管确认什么呢?”,了解到领导的意思,我就没有再追问了,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既然如领导说的安管不会管那么细,后续遇到有疑问的,我就多跟领导、法务先确认”。领导又说了句他在沟通这个事情了。这样沟通下来我心理比较明确一些,做事情也知道尺度如何拿捏。后面法务一直再追问是否有跟安管确认。我有底气地回复,安管的情况都有在跟领导沟通,当时领导也出面回复了,我们先与法务明确业务问题,安管特殊策略内部都有在沟通,这样工作责任相互说明清楚了,工作沟通相对也顺利起来了。
5
70周年期间,跟法务能明确下来一些问题规则,工作中我就快速自己决策,自己有不确信,评估这个风险大小,必要的报备给领导是什么情况,做了什么决策。然而还是有较多需要法务帮给意见,那时法务也是比较繁忙。我晚上跟哥哥讨论,哥哥说你是不是占用太多法务资源了?当然法务资源是领导拉的群,经过领导了的,而且是特殊敏感期间,也应多方评估风险。不过哥哥还是提醒,法务与审核是不同的部门,法务提供专业意见,审核是审核,两个部门是独立的,审核的处理不需要汇到法务,法务也没必要参与审核的细节当中。当然实际工作中,有些风险是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一般我们会选择法务的意见作为执行标准了。这不,记得公司的一个项目涉及“我和我的祖国”,法务认为涉及版权问题,后面运营拿出公司boss的决策方案请求放宽,如果不放宽面临的处罚风险是什么,如果有甲方证明是否可行。后来还是领导出面回复说有甲方背书还好。事后反思确实过严格了,不够灵活,咨询完法务,应私下跟领导过一遍,也许这事情就很快搞定了。哥哥也提醒工作要灵活,聪明,有些必须遵循要遵循,“法不禁皆可为”,也要避免用语绝对化,说话留些空间,比如多用“应当”。客户一般是希望我们给到准确的意见,如果说“应当”,客户会觉得我们不专业。哥哥说你们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工作是评估风险,有些是难以准确估量的。
6
70周年,领导让我跟隔壁部门领导开会对一些细节。我先电话沟通,约好第二天过去参与他们的例会。晚上自己把日常遇到的案例整理PPT,明确不可以,明确可以,有条件争议的部分,要沟通的、执行对齐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开完会自己对一些疑难案例的拿捏处理更自信了一些。下午的时候,领导说第二天给部门运营中心进行培训。第二天上午我给全部运营助理,大约有30号多人,分成2波进行培训,下午过去滨海给运营培训。部门中心各行业的运营、还有我们部门的产品同学,七七八八大约有20多人。领导讲敏感注意部分,我负责规则讲解。轮到我的时候,自觉状态是比较自然的。讲解节奏,语气,互动,PPT熟练度,自己感觉都还很不错。会场临时有个小插曲,一位运营同学指出有个案例与规则略微的有出入,跟着大家一起感受了下,规则要求视频不超过3分钟,那个视频大约有4分钟,确实是超出了几秒,我也没有慌张,没有否认,没有闭口不谈,也没有随口说问题不大,比较婉转地说,整体来说,这个案例还是可以作为一个比较有参考性的方向指引。
这次PPT培训时间大约20分钟,集中一个主题,3个点展开培训,核心点还是比较突出,大家也关心,虽然有些案例没有讲解到,但是觉得核心的观点传达到了,听着也吸收到了,培训的目的,讲精华,不在讲的多。
7
国庆敏感专题,是今年,我完整独立做的一个小项目。哥哥说这个其实算不上项目。项目一般是领导发起,牵扯范围比较广。一般是大BOSS才有权限发起立项。我这个只能算一个工作任务,一个专题工作。整个专项工作时间为期一月,从8月底筹备。第一周是搜集需求;第二周是确认规范(产品);第三周是培训;第四周是统筹考试,培训效果跟踪。
收尾后自己输出完整的专项工作总结,总结此次工作的背景意义,牵涉到的资源,人员,分工职责。产品主要的变化地方是什么,哪些是新增,哪些是丰富细化,原来与现在的变化对照。培训效果,考试验收。做的好的地方,做的不好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就是产品大体确认后进行小范围的预演,听用户地反馈,不断改进问题,然后再在一线大量铺开培训。
做的不好的地方,前期产品不够完善,大家在讨论修改了很多次才确定最终版本,而这时候已经先在一线铺开了培训。而且附录产品学习材料,讲解者没有详细普及,基本是会后自己学习为主,这样大家的理解可能是带有主观认知。
需求采集从咨询的案例,以及日常手头积累的素材,筛选出值得讨论的素材,明确讨论的问题点。
我拟写了初版,法务同学觉得要做成WORD版本,便于讨论备注。后面我们讨论用EXCEL,定了允许说明、驳回说明、待讨论3个部分,允许部分说明分为可能出现的场合、产品问题描述(依据)、审核执行、法务意见、案例。相对思路比较清晰。
因为法务没有那么快给回复,与此同时,我着手跟隔壁部门领导先约会沟通彼此执行的差异对比,然后再与法务汇总意见。把各方意见汇总评估,又内部跟领导,各行业对齐意见确认产品(规范)。这部分敲定后,就开始考虑,梳理一线执行如何落实。我需要先整合现有的,结合新的需求,考虑合并,剔除,删改各种情形,做出初版,跟执行同学对接,这期间因为执行同学手头也有其他工作,所以一边等敲定方确认,一边先在质检小组小范围预培训,搜集问题。
考试的部分,我是全权交出去给同学,参与一些试题的修改确认。因为是基础内容,考试前有提前预警目标是100分。当成绩出来,打算用100分为准线,发现100分以下比例不是很多,在思考汇报上去可能不是很妥当。咨询了哥哥的意见。哥哥说考试的标准要按照以前的标准,不要随便变更,做事情要有持续性。即便要变更,也要充分的理由说服领导,我这才恍然大悟,最总把成绩分区间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