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地铁上,碰到一对母子。
儿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好想回老家。”
妈妈说:“老家有什么好的呀,而且爸爸妈妈都在这里。”
儿子又说:“可是,我还是想回去,不想待在这儿。”
妈妈听了这话后,立马开始坐不住了,接着就开始了长篇大论:“妈妈辛辛苦苦赚钱,每天忙得半死不活,就为了把你接到我们身边来。
现在把你接来了,你倒好,还不想跟我们一起生活。妈妈已经很累了,你却只会给我添乱,真搞不懂你在想什么,给了你这么好的生活环境,你却不懂知足!”
儿子一直低着头没说话。
站在旁边的我,特别想蹲下来问问这个孩子:“你很想回老家,是么?是想家里的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了?在这里生活得不开心么?或者想老家的小伙伴了?”......
可惜的是,我没说。
而孩子的亲妈呢,似乎一点都没有读懂孩子的潜台词,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表达想回老家后,她除了抱怨、唠叨、诉苦、质疑,一句关爱的话都没有。
有没发现,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表达感受,更别提孩子了。
既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那么,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读懂他们的潜台词,这将会对亲子沟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记得,女儿两岁左右,她说出口的话,其实就开始加工了。比如,当她看着桌子上好吃的巧克力时,她明知道这个是吃的,却偏偏会问:“妈妈,这个是什么?”
带她去超市,当看到感兴趣的玩具时,也一样会问:“妈妈,这个是什么?”你看,即便是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开始知道把自己的本意藏起来,但是言语间又迫切渴望你能够读懂她,进而满足她。
庆幸地是,那个时候她还很小,很多言语和行为在我们看来,都是可爱的,不让人反感的。我们会密切地关注她、倾听她,也能够很准确地读懂孩子的潜台词。
可是,一旦她慢慢长大,当她的行为越来越多,并且伴随很多不良的行为后,我们便开始失去了耐心,不愿意再像小时候那样对待她,接纳她。
和孩子交流真的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而且,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大人解读的密码。
再说一个女儿大一点的事情。
女儿中班的时候,因为喜欢画画,所以我给她报了画画班。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她看着墙上的画,大声地问:“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
当时,别提多尴尬了,连忙告诉她:“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
培训班的一位老师听到后,走过来,笑着对她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画比较简陋的。”
女儿脸上立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已经得到了被自己隐藏起来的问题答案,那就是:“如果我画得不好,会怎么样呢?现在看来,画得不漂亮也没关系。”
后来,她又拿起一个已经坏掉的玩具消防车,问:“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的?”我说:“这里你谁都不认识,谁弄坏了跟你有什么关系哦?”
事实上,她关心的自然不是谁弄坏了消防车,而是想弄清楚:“如果我把玩具弄坏了,会有什么后果?”
老师就对她说:“这里是休息区,小朋友们没事的时候,都可以来这里玩玩具,有时候玩得多了,玩具自然会坏掉,但没关系。”
女儿很满意这位老师的回答,也给女儿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这个老师真好,即使画画难看,即使弄坏玩具都没关系,所以我不需要害怕,待在这里很安全。
于是,很顺利地就开始了她在这里的第一天。
还有一天,我和女儿在家看电视,看到一个很多孩子被抛弃的片段,她就问:“妈妈,现在有很多孩子被抛弃么?在中国有多少?在美国又有多少?”
起初,我并没有读懂她,只是告诉她:“我也不知道呢,但是每年应该都有很多孩子被抛弃吧。”
她很悲伤,显然我这个回复并不是她想要知道的。于是,我又接着说:“你是担心我们会像电视里的那些爸爸妈妈一样抛弃你么?”
她点点头。
我接着说:“妈妈向你保证,我们绝不会抛弃你,因为我们是如此的爱你呀。”
她扑过来,紧紧地抱住了我。显然,这次我读懂了她,她听到了她想得到的答案。
读懂孩子,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这需要我们平常能足够认真地倾听,去完完全全地“看见”孩子。而且,需要多次练习,才能真正读懂孩子。
如果说,连孩子的潜台词,我们都都不懂,又何谈跟他更好的交流呢?
所以,父母要有一种本领,能够像侦探一样,通过孩子的神情、言语,洞察他们内心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