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所以开始思考自己从事了将近九年的工作。
建筑究竟是什么?
我记得大学,公共原理的老师在课堂上曾经问了一个问题,形式追随功能,还是功能追随形式。
这也是我毕业以后,工作以来一直的疑问。
很多的建筑大师,用绘图笔轻轻一勾,就会塑造一个建筑的轮廓,建筑的形式油然而生,国家大剧院直接伫立在一片保留古建筑的长安街上,现代的造型一直备受争议。保罗安德鲁的设计理念下,成就的似乎是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维。
其实不然。建筑大师之所以成为了建筑大师,所有的功能性早就烂熟于心。他们轻轻一挥笔的同时,早就明确了各个功能空间的分配,和入口的方向。
当设计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形式和功能早就合二为一了。
前些天心血来潮,问了部门领导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是完全的把平面和立面分离了。他的解释让我觉得突兀,因为做平面设计的做不好立面,而做立面设计的又做不好平面。
之前去了原单位办理档案的事,和那里现在做方案设计的人聊了几句,他们一直还是平面和立面结合,从前期规划,到建筑平面并且独立建模型做立面。
所以我想这条路,还是需要继续走下去的。
曾经在甲方呆过两年,参与了一个项目从前期到工程施工骏工的全过程。接触了政府报批的流程,北京上海大的方案设计公司,施工图设计院,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成本预算部门,各个分包施工单位送来的定样,还有销售人员。我才真正理解了一个建筑整体的全过程。见识过建筑和结构专业施工图图纸门窗洞口对不上,结构图纸上反梁露出住宅厨房地面的窘况,电气桥架和梁打架,建筑图纸一个室外楼梯标注不明造成施工事故等很多我在设计院完全想不到的问题。
之前在设计院绘制施工图,建筑做法大多都是复制黏贴,很多内容都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后来在甲方为了一个地下室顶板采用正置屋面做法和倒置屋面做法展开了将近半个月的讨论和定案。我才明白,施工图纸中设计者很简单的一个字,一个复制,对建筑的施工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有一个现场工程师问过我,为什么屋面的挤塑板厚度要做成130厚,这个厚度根本不是模数,对于他们选材和施工图造成极大难度。我跟他解释,那是设计院根据节能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但是又想,为什么设计院的这个结论不能结合一下实际呢。
其实就我自己本身而言,我在此之前连挤塑板是什么颜色都不清楚。
建筑学出身,学校里的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进行过实际项目工程图纸的训练。毕业后我到了设计院,出现过很多窘况,我不知道外墙竟然还要做保温,平面图纸根本不画轴网,不标注轴号,不知道当我把我的条件图纸发给其他专业,他们关注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很难完全做好和其他专业间的良好沟通。
其实现今的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考虑的内容是不同的。
方案设计更加注重平面功能关系,空间关系的组成和排布,和立面的衔接和处理。施工图设计往往要更加深入的满足规范的条例,和其他专业图纸的碰撞。
内容的复杂和繁多造成了两种设计间存在的冲突。其实说深了,还是不够专业。
一个项目本身,涵盖的内容就有很多,规划上不只是道路和建筑的关系,还要适当处理景观内容,掌握景观层次,经济合理的处理施工的土方量,进行排水和竖向标高设计。建筑中不只是功能完善,还有防火,立面造型。
这些根本就不是一个建筑学专业五年就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所以学校里更加重视的是一种素质培养,经济学,色彩构成,心理学,这都是实际工程图纸上见不到的内容。
这条路,我已经走了将近十四年了,我希望我能够继续坚持走下去。
建筑,真的很难懂。